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设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 —— 从古籍价值属性创新古籍保护思路 李明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2) 文 摘 在总结分析中国古籍保护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主张从古籍三种基本价值属性出发,有意识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在文物价值层面,对古籍实体实施文物级别的原生性保护;在学术价值层面,对古籍内容实施再生性保护;在艺术价值层面,对古籍版刻工艺、修复技术、鉴赏方法等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达成这一目标,提出创建“国家古籍文物馆”和“国家古籍版本数据中心”等若干设想。图1。参考文献8。 关键词 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 古籍保护 古籍价值属性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the paper advocates establishing a multi-layered system to preserve ancient books from their three basic value attributions. On the first layer of cultural-relics value, we should put original preservation on physical books. On the second layer of academic value, renewable preserv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contents of ancient books. On the third layer of artistic val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technologies of the block printing, restoring and distinguishing. For tha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establishing national museum of ancient books and national data center of ancient book versions. 1 chart. 8 refs. Keywords Multi-layered preserv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books. Value attributions of ancient books 我国向以典籍丰富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仅保存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古籍就有2750万册,加之文物部门和寺院等单位的收藏,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这还不包括大量无以计数的流散在民间和海外的古籍。卷帙浩繁的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其中的善本更是异彩纷呈,堪称国之瑰宝,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围绕着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前人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却远不能令人满意:现存各类古籍版本的数量摸底不清;古籍老化、破损情况加剧;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传统古籍装帧和修复工艺面临失传;大量珍贵版本流落海外,回归无望;现有善本“重藏轻用”,保管制度门槛重重,社会舆论批评强烈。 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以贯彻《意见》所作各项工作部署: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等。中华古籍保护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当口,每个图书馆学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前人于古籍保护不可谓不尽力,为什么结果却差强人意?《意见》所作各项部署不可谓不全面,但在工作思路方面是否还能有所创新,以期做得更好?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古籍价值属性分析入手,提出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以期对古籍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1 古籍保护的历史回顾 围绕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前人做了大量开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