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文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考量.pdf
2014年3月 社会科学家 Mar.,2014
SOCIALSCⅢNTIsT No.203)
(第3期,总第203期) (No.3,General
【经济新视野】
生态文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考量
吕计跃1,贾后明2
(1.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2.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生态文明缺失问题。一方面,历史发展把中
国推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人为因素日益
明显,城镇化过快发展带来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I1题逐渐突出。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镇化是自
然、经济与社会等生态文明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某种孤立因素片面发展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在政府的合理
引导下,摆脱对经济模式的过度依赖,将新型城镇化放到自然、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系统中去考量。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3-0050-04
中国白汉唐以来出现过许多城镇高度发达的时 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在城镇建设的内部结构方面
期,在数量、规模和人口密度上都曾为西方文明所叹 也力求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使城镇充分利用自然条
服。经考古研究发现,历史上这些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件。这是在城镇发展中保护自然资源理念的反映,是
都是当时自然、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的生态产物,城 自然生态优先的城镇发展理念的体现。如历史名镇周
镇化的进程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对当代中国新型 庄,就是充分利用江南水乡丰富的水系特点,将生产、
城镇化发展模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生活、交往和居住等一切活动与水完全融合。“青山隐
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一、我国历史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处教吹箫?”这首描写扬州风貌的佳句正是对扬州依
是自然、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的产物 据长江和大运河水系而促使城镇发展的缩写。
二是经济生态文明的产物。传统社会主要是农牧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名城古镇,考查这些城镇的 社会,围绕农业、畜牧业及其产品交换,构成了作为经
发展演变史,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历史上城镇化的发展 济活动中心——城镇的基本功能。在城镇经济生态
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要素: 中,城镇周边的农业与畜牧业为城镇提供了基本生活
一是自然生态文明的产物。在传统社会中,自然 资料,以城镇周边的劳动产品作为交换对象的商业活
资源与地理环境是影响甚至决定城镇发展的主要因 动是城镇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从而使人们以城镇为
素。我国历史上许多城镇建设强调的是依据地形地 中心构建了一个以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为主体的
貌、河湖水系来规划,从而形成了由点、线、面结合形 生态系统。这样的城镇往往与周边区域形成一个相对
成的相对完整的格局。历史上的城镇建设主要考虑的 完整的经济系统,能够满足区域内群体生存与交往的
是大的外部环境是否适合建设,强调的是与山水融 基本需要。同时,不同城镇之间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
合,在保证交通条件和生存资源的条件下,努力达到 更大的经济生态圈。如上海的发展,正是以江浙实体
收稿日期:2014一0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自然垄断规制与竞争平衡一基于目标与手段交叉异化的分析(10YJA790031)
人,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50
万方数据
经济作为后盾,利用自身港口条件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