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秋水 课件 大学语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 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 (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量,无法对它测量。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那是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正存有见闻太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一)文本赏析 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 第3层: “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估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此);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们称呼物类的数目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九州大地到处都有人,凡是粮食生长的地方,凡通车船的地方都有人,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一)文本赏析 第一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 第3层: “大理”之一——个人与万物相较犹如马体之一毫末。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的末端和整个马体相比吗? (一)文本赏析 天地——四海——中国(中原地区) 万物——人类——个人 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 第4层:照应首段,收节全文。认为伯夷辞让王位,孔子游说 天下都是“自多”,并对其进行嘲讽。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所相传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劳的天下,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取声名,孔子以谈论天下事而被认为博学,这是他们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水多一样吗?” (一)文本赏析 (一)文本赏析 小结: 本文通过河伯与海若之间的对话,形象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得出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指出了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 (二)艺术分析 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庄子·寓言》 寓言即寄寓的言论,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虚构的情节或荒诞的故事来提示一个严肃而深刻的道理。 (二)艺术分析 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22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艺术分析 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 河水和海景描写的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二)艺术分析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二)艺术分析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 三、拓展阅读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

文档评论(0)

湘雅书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20142302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