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课件25.ppt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答: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答: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答:H、I、J、K地层缺失。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 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 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答: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思维过程】 (1)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 (2)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 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 地质构造的判读: (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规律技巧总结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断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规律技巧总结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规律技巧总结 (2)利用背斜找油、气资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规律技巧总结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因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于开采。 规律技巧总结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规律技巧总结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岩层形状上表现为向下弯曲, 规律技巧总结 (接上)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背斜是隧洞的良好选址,因为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规律技巧总结 考点3 主要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见下表) 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物 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壤 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的) 普遍(例:花岗 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 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例:“红色沙 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 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例: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3 第二讲 旅游规划和文明旅游.doc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5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doc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5 第二讲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doc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6 第三讲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doc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6 第一讲 环境与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doc
-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同步训练:选修6 第二讲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doc
-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试题1.doc
-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试题10.doc
-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试题14.doc
-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试题15.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