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的问题、经验与对策.pdf

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的问题、经验与对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的问题、经验与对策.pdf

2014年6月 中州 学 刊 June,2014 第6期(总第210期) AcademicJournal of Zhongzhou No.6 【三农问题聚焦】 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的问题、经验与对策∗ 杨  帅      董筱 丹      温铁 军 摘  要: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从一般微观视角考察因其公共品属性而具有经济正外部性、从国家宏观战略出发考察 具有消化经济波动和社会稳定风险的正外部性;加上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和农村去组织化的现实,使得当前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面临着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高、政府与农户的交易成本高以及地方财政投资意愿低、农民参 与和配合意愿低的“两高两低”的困境。 因此,在中国经济整体格局演变和当前农业内部微观要素结构变化的大背 景下,迫切需要在总结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投入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思考如何建立农村 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比较收益;农村去组织化;长效机制 - - -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751(2014)06 0050 07     以往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多是从微观 上发挥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实现“软着陆”的载体、 视角出发,探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 城市过剩资本的“资产池”和劳动力“蓄水池”的多 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并且,大多将其当作 重功能,对于维持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具有重要 ① 一般性的基础设施,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考察。 作用 。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这显然忽视了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所具有的正 后,2009年传导至中国致使沿海出口加工企业大量 外部性特点。 而单纯从公共物品的角度考察,也都 倒闭。 而正是由于中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提出社 受制于经典理论所指出的“公地悲剧”(Hardin,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到2011年连续6年 1968)、“集体行动困境”(奥尔森,1965)及“公共池 “三农”总投资约4.3 万亿元,在“三农问题重中之 塘资源”的管理问题,因而难以单一的依靠市场或 重”的指导思想下将农村打造成了消纳生产过剩的 科层组织(企业组织或者行政官僚组织)治理(奥斯 “第二资产池”工程,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到来时明显 特罗姆,2000;温铁军,2001)。 更进一步的,在当前 显出乡土社会对于吸纳沿海2500万失业打工者以 政府主导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农村 及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策应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重 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其在国家宏观战略 要作用。 中的地位作用和以往已有很大不同。 因此,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从一般微观视角考察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农村事实 因其公共品属性而具有经济正外部性、 从国家宏观 - - 收稿日期:2014 05 10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农村投资长效机制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温铁军教授;第一、 第二作者为课题组成员,其他课题组成员高杲(发改委地方经济司司长)、徐启元(发改委)、孙永生(中国公安大 学讲师)及中国人民大学武广汉、兰永海、王海侠、张琴、曾天云共同参与了项目讨论及报告写作,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杨帅,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872)。 董筱丹,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北京  100872)。 温铁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