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到列维纳斯——兼论列维纳斯在欧洲哲学史上意义.doc

从康德到列维纳斯——兼论列维纳斯在欧洲哲学史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秀山《从康德到列维纳斯——兼论列维纳斯在欧洲哲学史上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4期 【内容提要】列维纳斯以“伦理学”为“形而上学”,对于欧洲哲学的传统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他却强调他的哲学源自柏拉图,近取康德,而与东方哲学传统无关。即使从表面上看,列维纳斯的立论已经和传统儒家思想相当接近,它们都是以“伦理”作为自己学问的基础。中国传统重伦理,而西方哲学重物理,这本是明显区别,几成常识;如今西方哲学家说,根据他们的传统,他们的“形而上学”正是“伦理学”,则迫使我们不能对这个问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   康德哲学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并未见逐渐淡化,相反的,在上个世纪,直至世纪末,居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如今新世纪刚刚开始,围绕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回顾欧洲哲学前一阶段的发展,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康德哲学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有意义的问题?   研究康德哲学是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从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的诸多方面,中西学者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也有很具哲学水准的大著作:我们的着眼点,则是探讨康德对于后来欧洲哲学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一些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仅注意专门家的研究作品,而且更要注意后世的大哲学家是如何读康德,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康德的什么问题上。这对于哲学史的研究工作来说,就是把历史的研究和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一条途径。   过去的哲学史的研究,常常认为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作用,在于把欧洲哲学重心由“存在论”推向了“知识论”,这当然是有根据的。   如果有哲学家的“原意”的话,康德自己当然是十分重视知识论的,他的“批判哲学”的转折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第一部“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中,而这部书,集中解决“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凡学哲学史的,都是很熟悉的:康德自称的在哲学知识论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由过去“主体”围绕“客观”转,转变为“客体”围着“主体”转,实际上正是把“存在论”转变为“知识论”。   然而,这种“革命—转化”仍是限制在“传统—希腊哲学传统”的框架之内进行的。这个传统,无论“存在”或是“知识”,都是静观的、空间结构性的,可谓“知识几何学”。   在这个框架内,康德的贡献在于寻求到“知识”的“先天的(a priori)”的根据,这个根据,不仅管了“概念”,而且管了“直观”,并通过“范畴”,把“感性直观”和“悟性概念”结合起来。   “直观”也能归“先天”管起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感官的材料总是要由外面进来的,而外面这些材料是未经理性整理过的,是“杂多”,如何使这些杂多的材料进入“有序”的“知识王国”,则找到“直观”的“先天”根据就是关键性的一步。康德提出“时间”、“空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固然有牛顿学说的背景,但是把它们作为理性的不依赖经验的形式引进哲学,仍是康德很大的贡献,其作用有如“上帝的一击”,使得“杂多”成为“有序”—“宇宙”,建立(创造)了一个“世界—王国”。此后康德知识论的任务,就是如何管理好这个知识的王国,凡进入这个王国的“子民—份子”,都要听命于“理性”的法令,都是“必然系列”的一些“环节”。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所谓哥白尼的革命,乃是把过去“法律围着子民转”改为“子民围着法律转”。进入这个王国的子民,要听其言、观其行,看他的“表现”,至于这些子民到底“本身”是“什么”,知识的王国,则没有“权力”去追问。   这样,康德知识论中就出现了“本体—物自体”和“现象—表象”的二元分裂。   “本体”为什么“不可知”?因为它不为感官提供直观,也就是说,它不进入“时间”和“空间”,不受“时空”“直观先天形式”的“管理”,不遵守(或无关乎)知识王国的法令。遵守这个法律,一切都按照规则办事,一切都是“必然”的:而“本体—物自身”不遵守(或无关乎)这种法令,不按照这种法令办事,那么它就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由”的。   于是,和“必然”相对应的“自由”,就成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另一支柱——这是他《实践理性批判》所着重论述的问题。   康德的“自由”与一切感觉经验无涉,是理性摆脱一切感觉经验的纯粹的品质,没有这种品质,人类的一切道德伦理的善恶和责任义务,将化为乌有,一切都在“必然”的锁链中,道德伦理的问题将无由产生,因此,道德领域乃是完全不同于知识领域的“另类”。相对于“知识王国”来说,“自由王国”乃是“另一个”,乃是“他者”。   然而这个“他者”在康德却是“自己—物自身—我自身”。于是,在这个意义上,“自身”乃是“知识—科学—经验”的“他者”,也就是说,“伦理学”乃是“知识论”的“他者”。这一点,康德哲学已经有了提示。   知识的王国之所以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因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