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余辉发光材料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96年,Matsuzawa 等人报道了共掺杂的长余辉发光特性,比先前报道广泛应用的发光强度强10倍以上。以后,人们开始寻求稳定且有效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并对此进行研究。然而,自的发现已过了将近20年,时至今日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数目相对还比较少。并且,对于长余辉发光的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尽管大部分研究人员支持普遍的理论,例如长寿命陷阱能级的存在,但是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明确。此论述中,展示了已熟悉的基于发射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的重要类别、制备,此外我们还对可以用来解释不用化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物理机制模型进行论述。 介绍 长余辉发光是一种发光现象,当材料收到高能量辐照(典型的紫外照射以及β-射线辐照)受激发光,激发光停止后发出的可见光可在一段时间(几秒到几小时)内保持肉眼可见。这种现象叫做磷光、长余辉现象或者LLP(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本论述中我们将会阐明,长余辉发光现象是由于热激发所引起的被陷阱捕获载流子的缓慢释放。所以,发光过程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热激发-被捕获的载流子的热释放所引起的光输出是温度的函数,用此方法的可以测定陷阱能级。 长余辉发光现象被人们所了解已达一千多年。在古代中国的壁画上,混合特殊珍珠外壳的颜色,使之在夜晚也能被看到。最早的关于长余辉发光的观察可以追溯到1602年,那是鞋匠和炼金术家Vincenzo Casciarolo发现了有名的重晶石(Bologna stone)。这种石头的发光由Fortunius Licetus在1640年所记录。这种发光很有可能是由于石头中所含有的BaS所引起。石头中所存在的自然杂质对发光的持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对长余辉发光现象进行研究。几十年来,掺Cu的ZnS(后来掺Co)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磷光体。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产品中例如钟表的拨盘、发光油漆以及夜晚发光玩具。然而,这种材料所达到的发光强度以及发光寿命非常低,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放射性元素加入到发光粉中来提高发光的亮度和寿命。即使这样,对于夜晚可发光的商品来讲,必须足够多的发光材料来发挥理想的长余辉性质。 1996年8月,Matsuzawa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给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流行的长余辉发光材料领域造成了冲击。通过向绿光荧光粉(本身已具备发光强度相对较强余辉时间较长的性质)掺入稀土元素,他们合成了在受激发后可以发出较强烈光的材料(同时,Takasaki也独立的报道了相似的结果)。他们发现,相对于,这种材料具备较强的初始发光光强以及较长的发光寿命。他们的发现开启了对寻求长余辉发光性质更好的材料研究。起先,研究侧重于碱金属铝酸盐材料,研究进行了几年时间直至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发光材料发现。2001年,Lin等人报道了一种长余辉发光材料,不久发现其他掺杂的铝酸盐材料也具备相似的长余辉特性。目前,的发现已过了20年,对长余辉发光的新材料研究始终是个热点。而惊奇的是,目前已知的具有较理想的长余辉发光强度和时间的材料数目仍然有限。在此综述中,主要描述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的发现以及对报道过得材料进行论述。论述限制在大部分发光是由离子引起的,因为这些离子是长余辉发光材料中最常见的激活剂。 图一 不同材料在20lx的照射下的长余辉特性比较。A:,B:,C:,D: 图二 Matsuzawa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引用数 在关于的著名文章中,Matsuzawa等人提出了可以解释长余辉发光存在的物理机制。这种机制起先被大部分研究者所接受,但是像Holsa和Dorenbos等人对其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相继提出了其他更为复杂的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目前,大部分人同意长余辉发光后的普遍观点,但是一些细节还不明确,且对此讨论正在继续。所以,讨论和比较不同物理机制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已知的化合物 很多基质材料可以用来作为发光化合物,而当具体到长余辉发光材料时,基质材料的数目相对就比较少。对长余辉发光现象的研究主要围绕铝酸盐(以为代表)还有硅酸盐(以为代表)。除了这两种主要材料,其他的很少存在以离子为激活剂的长余辉材料。 我们主要论述基于为主的长余辉发光材料。这些材料经常也被称作磷光(phosphrescent)材料,但是对于磷光材料的定义仍然很模糊。因为磷光会涉及准稳态,发光寿命比荧光(fluorescence)衰减时间长。然而,来自准稳态的余晖时间也不会超过一秒钟。我们所感兴趣的材料是由于稳定的载流子陷阱所引起的余晖特性,并且在较长时间内肉眼可见。“肉眼可见”和“肉眼不可见”之间没有明显界线,且对于较理想的余晖时间也没有统一标准。在此论述中,我们关注的材料的余晖时间多达几分钟,余晖时间定义为在激发源停止后到发光强度下降至0.32mcd/,比黑暗中人眼的灵敏度高100多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