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第16讲:宋词.ppt

  1. 1、本文档共1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旨: 途中遇雨本极平常,而苏轼却从中悟出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的。 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意而行的词人形象。 点评: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则着重写雨后景物和感受。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生活哲理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就是这首小词的显著特色。 THANKS! 《凤栖梧》(《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四、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 枯木竹石图 苏轼的词 宋词发展至柳永,完成了第一次转变,但这转变只是翻新了词的音乐外壳,却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而拓展词的意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能够做到像诗那样自由地、多侧面地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人生,这一宋词发展史上更为艰巨,也更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次转变,不能不有待于豪放派的代表苏轼的出现。 (一)生平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眉山县)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有一个知书识礼的母亲,少年时代,因他父亲远游四方,他受过他母亲的良好教育。宋仁宗嘉祐元年(1057)举进士,还只有21岁。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同意王安石激进的新法,主张在政治上慎重,以诗谤之嫌,被捕入京,终遭贬谪。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贬海南。他一生虽也入京做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终究以外任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颍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最后死在常州。 (二)思想 西蜀在地理及文化上的边缘状态造就了苏轼思想上的自由通达,性格上疏宕奔放,心态上的优游自足。 一生的坎坷经历促使苏轼对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真谛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的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了他乐观、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本着为我所用的立场,糅合儒、道、佛三家思想。 他虽生在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但他个人所经历的,却是充满忧患失意的。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和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给他很大的影响。 他胸怀开阔,气量恢宏,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豪爽明朗的性格、达观快乐的人生观和文学上豪放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是如此,词更是如此。 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善于在逆境中,解脱他的苦闷,安定他的情绪。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参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补药。所以他无论处于何种难关,都能保持生活的常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始终是愉快的、诙谐的,心境是开朗的,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种性格。 苏轼的思想是把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随遇而安及佛家的自我解脱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的积极进取。 (三)创作 由五代到柳永,词的生命是音乐,词的内容大都是艳情别意。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因此,苏轼以前的词坛是婉约派的天下,其间虽有少数词家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产生,但毕竟作品不多,影响有限。 真正扭转这种局面,突破这种传统格局而别开风气的是苏东坡。他以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热情、精博的学识和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沉的感情,来挥洒那枝生花妙笔。在他的词作中,几乎无所不写: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送别,以至田园风光、宦情感触、哲理探讨、禅机参悟,都一一摄入笔底,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画面。 苏轼对词坛的改造: 认识的改变: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 ——苏轼《与鲜于子俊》 词品的提高: 学问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变爱情之词为性情之词。 内容的开拓: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一不可入,无一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词概》 风格的创新: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律的改造: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侯鲭录》载黄庭坚语   其一、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 词本由合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的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自五代至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

文档评论(0)

沃爱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