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 2
1.亲情浓于血——单身母亲的烦恼 3
2.靠爱心包容——爱听表扬的儿子 6
3.关注闪光点——儿子总爱讨好人 8
4.改译他的行为——孩子知错不改 10
5.快乐疗法——儿子动手能力差 12
6.无条件的爱——没主意的女儿 13
7.批评也是亲密——爱发脾气的儿子 16
第二章 空间无价 18
8.重视他的需要——女儿很自私 20
9.男女有别——和孩子同浴的夫妇 22
10.放开手来爱——我的孩子不愿上学 23
11.引导孩子的欲望——偷钱的孩子 25
12.教导社会原则——敏感的女儿 26
13.保持适当距离——缠着母亲的儿子 28
14.鼓励孩子交朋友 30
15.孤独是金——陷入困境的男孩 32
16.学会说爱——排行老二的苦恼 35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40
17.重视孩子的需要——爸爸妈妈不爱我 43
18.创造独立空间——男孩和继母的冲突 45
19.无条件地接纳——我在伯父家长大 49
20.帮孩子建构乐园——迷上游戏的儿子 52
21.欣赏重于一切——女儿爱美 55
22.成长始于崇拜——追星的孩子 58
23.关爱的力量——女儿“早恋” 61
24.换一种视角看“早恋” 63
25.吵架也是因为爱——总挨爸爸批的女儿 68
第四章:长大成人 72
26.担忧也需要委婉——高三的压力 74
27.奖励的力量——厌学的孩子 77
28.拓宽成功之路 79
29.逆境中成长——父母闹离婚怎么办 81
30.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84
3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87
32.成长也需要创伤 90
33.给孩子时间 94
34.说话也要学 96
35.成长需要经验 99
36.责任也是权利 99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
培养亲密依恋
——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
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很多母亲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的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并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没有与孩子形成好的依恋该怎么办呢?孩子在前两年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又该怎么办呢?不要担心,只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母身边,一切就都来得及。儿童的发展其实并不像精神分析说的那样是一种时间性、顺序性很强的线形发展,我觉得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并进、并存不悖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看成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一不同的是,这种依恋可能会维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长一些。
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有以下特征:
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
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
当孩子回家,回到母亲身旁需要和母亲重建依恋的时候,母亲最好不要做的事:
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忙着纠正孩子,让孩子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批评孩子,如果什么事非说不可,也要这样说:“孩子你这样做很不错啊,不过,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结果遭到孩子拒绝,引发大人的挫败和孩子的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