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乎,神乎,亦人亦神——人神共体的木兰形象.pdfVIP

人乎,神乎,亦人亦神——人神共体的木兰形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乎,神乎,亦人亦神——人神共体的木兰形象.pdf

IW enXUeYarlJiUI l☆ 文 学 研 究 ☆ 1 人乎,神乎,亦人亦神 人神共体的木兰形象 梅 东伟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木兰形象存在于三种话语系统中:文学作品、方志碑刻和民问传说。这是一个亦入亦神的形象。口传形态的木 兰形象,生动活泼,富于生气,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文学作品、方志碑刻中的木兰则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符号。同时木 兰在民间话语中还被塑造成了“神”,入神共体的木兰形象的形成和存在是文化流变和文化空间的分割造成的,也有中国 文化 自身 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木兰;作为人的木兰;作为神的木兰;入神共体 中图分类号:1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一(2010)04--0143___04 木兰形象较早见于郭茂倩 乐《府诗集》之 木《兰辞》, 木兰也是这样一个形象载体,本文拟以木兰形象为例,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析这一文化现象。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 、 作为人的木兰形象:节烈之妇与翩翩少女 辞中之木兰孝慈护悌,忠于国家;飒爽英姿,英勇果敢而诙 作为人的木兰形象,存在于三种话语系统中:文学作 谐俏皮,~幅让人敬,使人爱,惹人恋,叫人笑的少女形象。 品、方志碑刻和民间传说。作为人的形象的木兰,包括生物 这个形象几乎调动了历史上所有阶层的想象力,官绅、士 意义上的人和社会意义上的人,前者重在她的外貌,后者重 人、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为了心中不同的理想和 目的,为 在精神象征。在这三个系统中,前两个系统描写大致相同, 木兰戴上了不同的面具:好女儿、大英雄、忠贞之臣、节烈 重在弘扬木兰忠孝节烈的精神,有宣扬封建忠君思想 ,为封 之妇,送子娘娘、降雨女神,等等。 木《兰辞》中有诸多的描 建统治者张 目之嫌;而后一系统以口传形态存在,带有浓厚 写空白①,正是对这些空白的想象充实造就了后来的多样 的民间气息,木兰形象也显得较为生动活泼,有生气。 的形象。历史上的木兰或许还是木兰,但木兰形象的演化 最初的木兰形象出现在古代民歌中,后代木兰为题材 整体上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崇高化、楷模化 ,以至神化;一 的古典文学作品以小说和戏曲为主,尤以明清时期为众。 是沿着木兰诗所塑造的民间少女形象,逐步丰满。两种趋 以时间为序 ,戏曲如徐渭的 《雌木兰》,小说如康熙年间的 势并行发展。这种亦人亦神的现象在中国民问文化中是常 《隋唐演义》,乾隆年间的 《白兔记》,道光年间的 《jE魏奇史 见的,文学中一些较为典型的人物⑦在社会中普及并结合 闺孝烈传》,光绪年间的 《忠孝勇烈奇女传》。然而,随着程 社会风物,往往会有神化的趋势。 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 朱理学对文学影响的日益深入,贴近民众 日常生活的小说 是最为典型的,另外像唐宋传奇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柳毅、 戏曲也 日益濡染了浓厚的封建教化色彩 ,而其中源 自民 陈鸾凤等,均是如此。这些人物,一方面人们很清楚的知 间、清新活泼的木兰形象也不例外。有人对以上五部作品 道 ,他们是人,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而另一方面却又信 分析后得出结论:随着时间的发展 ,木兰形象一方面 日益 誓旦旦,煞有介事,诚心诚意的顶礼膜拜 ,视之为神。我们 神奇、完整和完善;另一方面El趋 “高大”,封建的意识形态 称这样一种现象为人神共体,即人和神共用同一个形象载 色彩越来越重 ,朝着忠孝节义的符号化方向发展 ,完全背 体 ,但这种 “载体”并不是恒常的,不是说在同一语境中既 离了民

文档评论(0)

我是小泥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