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
——中国家谱知识五讲
一 概念与名称
“谱”: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表格或其他比较整齐的形式,编纂起来的书。
“家谱”:家族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又称“谱牒”,是家族的史书。
“家谱”是家族史书的统称。历史上家谱类史籍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谱、谱牒、宗谱、族谱、房谱、支谱、祠谱、全谱、合谱、世谱、总谱、通谱、统宗谱、会通谱、会谱、世本、世系、世传、世系录、世家谱、世牒、玉牒、世思录、家典、家乘、家记、家志、家传等等。
名称虽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以记录族人血缘关系的世系为主体。如没有世系,也就不成为谱书。但谱书又不以世系为限,特别是后世谱书,还记载有家族(宗族)的人物传记、宗祠坟茔、宗规族约、先祖文墨等宗族文献。世系与文献构成了谱书的体例。
二 家谱的历史及其功能的演变
(一)官修时代的家谱及其功能
1.先秦时代,谱牒的萌发期。家谱的历史由来悠远,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含考古资料)来看,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王朝,王室似乎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商、周(含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和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载家族世系。其表现有二:一是甲骨文、铭文中有简略的世系内容;另一是有专门的谱书文献,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篇,“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除《世本》外,还有《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帝王诸侯世谱》等。司马迁著《史记》就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谱牒资料。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根据这些谱牒资料,结合其自身的实地考察,写成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等。遗憾的是,先秦的完整的谱书,没有完好地保留下来,我们也只有从《史记》中略窥其貌。司马迁说“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可见该时期谱牒内容极为简略,除世系、谥号、年代之外,别无政事等内容。
《周礼》云“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即小史的职责除记叙国家的历史外,还要纂辑王室、诸侯的世系。可见,谱书在其萌发时期,即由官府掌控,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人管理。如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掌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
功能:奠世系,辨昭穆,以保障王位、诸侯、卿大夫地位的正常传袭。
2.秦汉时代,谱牒的兴起期。秦因国祚短,尚未见其家谱的记载;汉代出现一批谱书。一是皇族、王室及列侯谱牒;它们均已亡佚,有关内容保存在《汉书》、《后汉书》的某些表和列传之中;一是宗族的私修谱书开始出现,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开头部分,司马迁就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家族世系,可称为司马氏家谱的简本。此外,见于文献的还有《杨雄家牒》、《邓氏官谱》、《袁氏世纪》、《陈氏谱》等;另外,汉代还产生一些氏姓之作,如应劭《风俗通义。氏族篇》、颍川太守聊氏的《万姓谱》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等,将氏姓学与谱牒修纂结合起来。这是汉代谱牒兴起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该时期的家谱文献除极少数留存于相关史书之中得以保存下来之外,余均已基本亡佚。从相关文献考知,谱牒的著录内容仍比较简单,仅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藏所等。
秦汉时期的谱牒仍以官修为主,由政府专门设置的“宗正”机构负责。私修谱牒也开始出现。
功能:奠世系,辨昭穆;杨祖先,利察举。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里说他研究姓氏是为了“赞圣贤之后,班族内之祖”。颂扬祖先是为了显示门第高下,以便顺利通过察举的途径入仕。
3.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的黄金期。其表现:一是士族地主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竞相纂修家谱;二是州郡谱的大量出现,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的世系记录在案。如贾弼之就奉晋武帝之命,搜集各族宗谱,审核考订,撰成《百家谱》、《姓氏薄状》,并藏于尚书府左民曹;到了萧梁时期,梁武帝认为当时的谱牒反映的宗族情况不真实,又下令校订,由参军王僧儒总其事。王僧孺在校订的基础上,又撰成《百家谱集钞》、《东南谱集钞》和《十八州谱》等官方谱书。三是谱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并形成了几代传承的谱学世家,其中代表性的就是上述的贾、王二姓。《新唐书》卷199《柳冲传》云:六朝“官有世胄,谱有世家,贾氏、王氏谱学出焉”。该时期谱牒现已基本亡佚,我们只能从相关史书里探寻其踪。如《魏书》便是一部家谱式的正史,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余人;《宋书》、《南史》、《北史》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这些史书为我们保留了一批相当完整地谱系资料,据此探知该时期家谱所收的内容除本族世系外,还注重郡望、妻舅一方世系的收录。
谱牒纂修仍以官修为主,政府设谱局主其事,士族修谱要报官府备案,并收藏于政府所设的“谱库”一类的机构,以备不时查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