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与策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谈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认知的过程。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欠缺,当学生把教材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发生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创设情境,透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如在“垂径定理的推广及应用”的教学中,先创设如下情境: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的玻璃台板敲破了,还剩下如图1所示的一大块,她很想配一块与原来同样大小的玻璃台板。你能否设法帮她画出一个与原来台板一样大的圆吗?画圆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剩下的这块玻璃找到原台板的圆心。找圆心的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会产生暂时的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了很好的情感和心理铺垫,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找“结合点”,激发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发掘“结合点”,有针对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如在“实数”教学中,教师先举例: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cm,则它的对角线是多少?学生很快得出cm的结果。再问:是什么数?当学生将与已学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数的概念进行对比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求知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学生将终身难忘。 3、激起矛盾,制造认知冲突 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的思维误区,以副有挑战性、探索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素材,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激起认知冲突。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在学习 “SAS”的判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即“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虽然同样有“两边一角”,但是由于相对位置的改变,学生在认知中会产生冲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下题(作思维铺垫):画出△ABC,使∠A=30°,AB=3cm, BC=2 cm。问: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几个,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再让学生按 ∠A是锐角、直角、钝角的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学生通过画图探索和推理,分析“SSA”的各种全等与否的情况,让学生始终处于认知冲突之中,不断提供新的刺激因素。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和辨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分类思想。 4、设置陷阱,暗设认知冲突 利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肓点,设置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此举对“纠错”或“究错”十分有效。如在“韦达定理”教学中,教师设置下题让学生解答:已知a、b是方程x2+6x+4=0的两个根,求a+b的值。由于多数学生容易疏忽了对a、b符号的讨论,误以为a、b是正数,求得结果为4。教师追问a、b是什么数?如何判断?让学生自己反省和纠错。又如在“等比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求解:已知,求k的值。学生由于疏忽等比性质中的附加条件,求得k=2。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重温等比性质,分析错因,探究正确求解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对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提炼,使学生更加完善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隐含条件,挖掘认知冲突 数学题目中,多数已知条件是显性的,但有些条件是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式子和图形中,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察觉,用严谨的思维去仔细分析,善于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结构特征,才能发掘隐含条件。但往往由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导致中途“卡题”或出错。利用隐含条件是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会让学生产生“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迫切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反思解题过程,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使学生产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如在“二次根式”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二次根性的性质,可举下列:化简-()2,若学生没有发现2x-3≥0的隐含条件,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