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律、例关系.pdf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清代律、例并行的格局是中华法系的最后形态。律、例体系体现了 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是 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华法系解体,旧的律、例被彻 底废止。西方的先进制度、文化被移植和借鉴过来,成为建立新制度的 基础。新的制度和文化固然可以移风易俗,但律、例关系所体现的内在 的民族性及其对中国人潜在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也是现代法律缺乏民族 认同、“和社会不适合,和历史不联接”的症结所在。因此,对律、例及 其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传统精神对现代的潜在影响,对解决现代法 律的民族认同问题很有意义。 研究方法:以清代法典、律学著作、司法档案等丰富史料为研究依 据,结合了古代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采用表达与实践分析方法、历 史分析方法与古文字考辨等方法对清代律、例进行综合性研究。 引言: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律、例及其关系的认识,阐述了律、例关 系的研究价值。 第一部分:从古代文字起源的考辨出发,考察了律、例的起源和发 展;对于古代律、例的性质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二部分:着重阐释了清代律、例存在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这 对于认识清代律、例关系所体现的内在的民族性是必要的。 第三部分:介绍了清代律、例的制定。通过介绍清代的律的制定过 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清律对明律的继承、清律的不可动摇的权威以及不 能因时而变的僵化性;清代的例种类繁多,直接来源于司法实践,清例 的制定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弥补了清律的漏洞。 第四部分:从官方表达角度论述了清代律、例关系。清代律、例关 系的官方表达不外乎“律者万世之常经,例者一时之权宜”,总体来讲突 出了皇权对司法的控制。 第五部分:分析了清代实践中律、例关系。清代司法实践中的律、 例关系相当复杂,主要体现为一动一静的形态。其中,律一成不变,例 是司法实践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律、例在对民间习惯的取舍上有一定的 区别。另外,本文指出了清代所谓“以例破律”问题的认识上的错误。 第六部分:揭示了清代律、例关系的本质,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清代律、例关系对现代法制的意义。一方面清代律、例“立法活动司法 化、司法活动行政化”对现代法制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清代 律、例善于利用和改造民间习惯获取社会认同、实现社会控制的做法对 当今立法具有现实意义。 结论部分:第一,清代的律是带有浓厚习惯法色彩的制定法;第二, 清代的例是顺应社会发展、介于断案实践与制定法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的法律形式;第三,清代律、例关系以“经权之辨”为理论基础,律的 稳定体现皇权威严和法律基本精神,例的相对灵活更贴近和顺应社会变 化,二者通过对民风习惯的取舍与引导来获取社会认同的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清代;律;例;律、例关系 Abstract The ofLfiLiin isthelast of parallelpattem QingDynasty pattern Chinese an ofancientChinese LegalSystem.Asimportantcomponent traditionalcultures.LiiLiembodiesthefundamentalof system spirit Chinese Chinesetraditional andreflectsthetraditional legalsystem thinking Chinahadbeenonthe ofmodernizationsincemodemtimes.With way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