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
——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
董 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内容提要]本文從傳世文獻所見格式為“族稱+之+名”的人名出發,主要討論了出土文獻中形式作“謚(王)+之+名”的11個楚國人名,又對常見的格式作“謚+名”的一般楚人名略加梳理,進而指出了“以謚爲族”的9個楚王族,並對東周時代這類家族的情況作了簡單介紹和評述。最後附論《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認爲杜預“諸侯以字”的斷句是正確的。本文所論,對於出土資料的解讀以及周代家族形態的探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謚法、出土文獻、族氏、楚國、家族、東周
一
在傳世先秦文獻中,有一些在族氏和名字之間加結構助詞“之”的人名。在《左傳》中,虞有“宮之奇”(僖2);鄭有“佚之狐”、“燭之武”(僖30);晉有“介之推”(僖24);齊有“石之紛如”(莊8)、“上之登”(襄23)、“燭庸之越”(襄23)、“申鮮虞之傳摯”(襄23)、“夏之禦寇”(襄23);楚有“耿之不比”(莊28)、“文之無畏”(文10)、“潘尪之黨“(成16);虢有“舟之僑”(閔2);蔡有“文之鍇”(哀4);魯有“孟之側”(哀11);周有“庾皮之過”(昭12年)。
在這些人名中,大家都會比較熟悉介之推。介之推在《史記·晉世家》又稱“介子推”、“介推”。《左傳》僖公24年杜預注“介推,文公微臣。之,語助。”
《左傳》成公16年杜注解釋“潘尪之黨”說:“黨,潘尪之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黨,一本作潘尪之子黨。案,注云:黨,潘尪之子也。則傳文不得有子字,古本此及襄二十三年申鮮虞之傳摯,皆無子字。”襄23年杜注又云:“傳摯,申鮮虞之子”。據此,這兩例結構都是“父名+之+子名”。又昭12年的“庾皮之過”,今傳本皆作“殺獻太子之傅庾皮之子過”,杜預注稱此人爲“庾過”,又注云:“過,劉獻公太子之傅”,俞樾根據上述二例及杜注指出:“‘子’字衍文,本作‘庾皮之過’。……後人不達古人稱謂之例,而妄加之。”尋繹傳注,杜注所據版本當無“子”字,俞說自確。與此同例的還有“燭庸之越”。“燭庸”是先秦常見人名,如吳公子燭庸,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昭公三十年及《史記·吳太伯世家》,《淮南子·氾論》有薛燭庸。所以“越”這個人應是某個名“燭庸”之人的子孫後代。這四個人名“之”字前面成分都是人名,作用是標明此人的族屬,所以“之”後皆無“子”、“孫”之類的親屬稱謂。
遍檢《左傳》,此類人名共計以上16例。其他先秦文獻中,也看到下面的12例。《論語·雍也》記魯人“孟之反”,即《左傳》哀公11年的“孟之側”,杜注:“之側,孟氏族也,字反。”《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弟子名“公罔之裘”,陸德明《釋文》:“公罔,人姓也,又作罔。之裘,裘,名也。之,語助。”據鄭樵《通志略·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公罔”是以字爲氏的複姓。又《史記·孔子世家》記孔門弟子有“顏之僕字叔”、“施之常字子恆”,“施之常”《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稱“施常”,齊人,以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之字爲氏,說亦見《氏族略》。《孟子·離婁下》提到的兩個衛國人名“庾公之斯”與“尹公之他”,即見於《左傳》襄公十四年的“尹公佗”與“庾公差”。此外,《國語·晉語九》有晉臣“胥之昧”,即《左傳》成公十七年之“胥童”。《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奉夏侯章”章有齊人名“董之繁菁” 。《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孟夏紀·尊師》兩見吳大夫名“文之儀”。《戰國策·魏策二》“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章提到晉文公得美女名“南之威”,又稱“南威”。《莊子·齊物論》有“驪之姬”即“驪姬”。《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丹之姬”即《漢書·谷永傳》所提到的“丹姬”。最後三例女子名,結構爲“族氏+之+姓”。
上述28例都是春秋、戰國時代人名,“之”字前的成分是族氏,助詞“之”常可以省略。後世讀先秦古書,習慣於省略助詞“之”的人名格式,但對古書中不太常見的這種加了“之”的格式有時會感到陌生。從上擧這些在族氏與名字之間加“之”的例子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一些出土文獻(主要是楚文字材料)中有關人名的特殊文例。下面打算先討論這些特殊文例,進而檢討“以謚爲族”的楚王族以及相關問題,最後來討論《左傳》隱公8年“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句的理解。
二
1、龔王之卯、龔之脽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與龔之脽》篇中的主要人物名“龔之脽”,因他是生活在楚共王熊審之後的楚國貴族,而楚共王之謚號“共”即“恭”古文字皆作“龔”,所以此人的名字“龔之脽”應分析爲:以楚共王之謚法“龔”爲其族,“之”爲結構助詞,“脽”是他的名字。
韓自強先生編著的《阜陽·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非正式出版物,2004年5月,阜陽)中,著錄在第217號的一件春秋晚期楚戈銘文爲(圖一):
龔王之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