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隐喻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众多学者们热衷的研究领域。自两千
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众多贤人志士对隐喻
这一神奇而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进行着积极地讨论。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
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语言的修饰
手段到语义失常,从临时的非自然意义到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这样一个变化
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从语言层面深入到思维层面的过程。在此过程
中,人们不再只把隐喻看成是对语言的一种简单的狭义的修辞手段,而是在研究
中加入了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把隐喻看成是…种思
维模式和认知过程。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隐喻的产生机制和隐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于隐喻的本质、作用等方面的观点并没有
统一。而正是这些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对立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从
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迄今为止,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
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众多的成果。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
方式(ThinkingPattem),是人们根据自身的实实在在的体验而获得的种认识、
理解、经历和表达主客观世界的基本手段,是人们思维运作所固有的基本机制。
而这种机制又有其产生的认知基础,即人们对自身和客观环境的体验和认识。从
是从一个对于隐喻使用者来况具体的、熟悉的、较为简单的和容易量化的概念映
射到比较抽象的、陌生的、较为复杂和不容易量化的概念,而不是相反。这个过
程是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的。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人们思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空间,也就是各种各样
的概念域(concel)tualDomain)。认知语言学家吸取了心理空间理论的研究成果并
将其运用到了隐喻的研究之中。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心理上存在的一个概念空问
(C彻ceptualspace),这个概念空间的形成不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简单的映射的结
果,而是一个同时具有两个概念域某些共同的,或是相似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
;o
自身特征的独立的概念域。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域在产生映刺关系的同时,
把它们特征部分地投射到第三个概念域,即隐喻概念域上,使这第三个概念域能
够把两个不相关的,甚至是对立的概念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样,隐喻概念域在
具有了两个概念域的部分特征的同时,也继承了它们相应的适用语境信息。换言
之,在隐喻概念域中,两种语境信息被创造性得融合在一起,从而使隐喻概念具
有了~种天然的整体适应性,或者说使隐喻具有了概念上的一致性。所以当人们
使用~个隐喻概念来产生隐喻表达的时候,大脑中被激活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的、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概念域。
就隐喻概念本身的特征而言,它是系统的和连贯的。隐喻概念的产生受到了
人们认知能力、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激活隐喻概念所需要的相关语境也具有
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隐喻化了的概念之间也存在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
隐喻就可以从概念的深层次上决定其表面化的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随着对隐喻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其它领域的研究中并
取得了大量成果,如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篇章学等。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在
其它研究领域中的作用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篇章学的研究中。篇章语言学的出发
点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即将语言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但是以生成语法为基
础的篇章研究注重的是建立一套类似句法结构的篇章语法,其重点是研究句子在
篇章中的线性排列规则。这种研究实际上把篇章同句子的差别看成了一种量上的
差别,而忽略了句子背后的意义连贯,或称概念连贯。在这一点上,概念隐喻理
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
效地结合起来。虽然概念隐喻理论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连贯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但是对于篇章的定义一直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
发,给篇章的定义、结构特征和作用作出标识,形成了不同的理沦框架。从多个
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比仅从一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要更全面、更深入。jE是众多
不同学派学者们承前启后、相互补充的研究,才使我们对篇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篇中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有些隐喻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可
以感觉到其隐喻性的存在,但也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语句因为经常被使用而失
去了其隐喻性,比如“山腰”,“桌子腿儿”等等。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