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言意之辩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专业
研究生:范美霞 指导教师:林木
摘要:虽然语言问题、言意关系问题在西方二十世纪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但言意之辩却是中国文化思想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讨论
了言尽意和言不尽意这两个对立命题,而且提出了诸如观物取象、立言以尽象、
立象以尽意;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寄象以出意、
求道于言意之表{因指见月、见月忽指、到岸舍筏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宣等
一系列命题。言意之辩以及中国独特的言意观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艺
思想影响深远。本文着重讨论言意之辩以及中国独特的言意观对于中团传统绘
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言意之辩这个命题因为“意”所指称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
当“意”指主体所想要表达、传达的意义、思想、精神乃至情感时,言意之辩
讨论的是语言、符号以及图象是不是能作为载体有效的传达出主体的思想情感,
这是一个语言学、符号学的问题,是讨论语言能否表意以及如何表意的问题;
当“意”指称世界的本原如“道”、“无”、“法身”、“真如”等等时,言意之辩
讨论的是~个认识论的问题,是关于世界是否可知以及如何知的问题。中国传
统的言意论对这两个层面都有涉及,而尤以第二个层面为重,对中国传统绘画
理论的影响也更大。中国传统的认知理论既非纯粹的言尽意论——即认为人可
以通过语言概念以理性的方式确切的认知和把握世界,亦非纯粹的言不尽意论
——即完全的否定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寻言观象、寻
象观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由言而象,由象而意,强调
直觉以及主观感悟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大别于纯粹的苦尽意和言不尽意
所代表的主客体二元分立、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言意观和认知模式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画
者对于自然、山水、花鸟虫鱼等宇宙万象的态度,影响了画者对于这些宇宙万
象的观感方式,从而发展出物我感应、物我交流、物我交融、神与物游的独特
的艺术精神。言一象一意的认知模式和思维理路还使得似实而虚、似虚而实、
空灵、灵动、富于变化的象成为了认知理论和中国美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枢
纽概念,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发展出许多独特的审美范畴和绘画理念。另外,
言一象一意的思维理路还使得以语言为工具的文艺形式如诗歌等注重兴象、造
象,借以达意,而以造象为工具的绘画亦注重表现象外之意、象外之象,从而
先天的为中国之诗画合一奠定了基础。言意之辩除了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方
面影响中国文化从而间接的亦是宏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外,言意之辩的
一些具体命题如寄象出意、得意忘象等还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理论。寄象出意
使得中国绘画理论由最初的写形发展到以形写神,从表现描写对象之精神神采、
生机灵动发展到表现画者主体对于宇宙万象的体验、感悟,再到表现画者主体
的精神气韵、意气心境以及心性修养和涵养之功,正是因为寄象出意的思想才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知识阶层步入画坛,以书画作为修养、锤炼心性和表现
心性修养的途径,铸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精神。得意忘象
与寄象出意一道使得中国绘画超越于简单的形似,讲究意在笔先、笔尽意在、
笔不周而意周,避免绘画以形害意,它们共同促使了中国绘画的主观表现性和
抽象性特点的形成。
关键词:言意之辩象绘画理论
TheEffectOnChinese
A Of theory
Study Painting
Put Debate
ByLanguage-Meaning
Art
History
Specialty:Chinese
Tutor:LinM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