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音戏曲牌[娃娃]的音乐特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五音戏曲牌[娃娃]的音乐特点.pdf

娃娃]的音乐特点 安啸梅 从误国/罪千万,桩桩件件/t-明白。定为黎民/除此害。是与 非/定要分清。吉与凶/置之度外。 此段唱词是比较规范的娃【娃】唱词,笔者用斜线将唱词 孩儿1原本只是叫卖儿童玩具的“货声”。元代,周德清 《中原音 分节,恰是[娃娃]的典型的分句特点。这种唱词格式并非在何 韵》载原曲曲牌f般涉调 耍孩儿1:“即魔合罗。”由此我们得 剧种中都完全相同,是其衍变的基本形式。 知,耍【孩儿]还有个更早的名字为魔【合罗】。唐代,耍【孩儿】初 蒲松龄俚曲中的一曲耍【孩儿】唱词: 步形成格式,明代,就以俗曲的形式出现。明末,耍【孩儿]出现 二郎爷/笑盈盈。见大众/甚虔诚,宣扬宝卷/齐声诵。西 带有 娃“娃”二字的称谓,在明末 先《天原始土地宝卷》(今存 来大意/唪念好,善男信女/尽成功。消灾延寿/添吉庆。但愿 众/全忠全孝。风雨调/大低春生。 茎 咻琳默兰 从上面两首唱词中.即可看到两者的渊源关系。词格完 全相同,清代中叶后,随着曲牌逐渐的板式化,柳子戏音乐发 量烈 这展了不同板式的曲牌,因此在表现手法上与蒲松龄俚曲音乐 有所差异.但大体框架、规律出入不大。 圣 麓 肘鼓子腔是以姑【娘腔1为主要腔调,逐渐发展起来的戏 曲声腔,姑【娘腔】是明末清初流行于山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小 薹钏鬻 赠 旭椭 调,据史料记载,清中叶之后,柳子戏曾在鲁南一带盛行,笔 。。 据考证,乾隆五十九年编定的《纳书楹曲谱补遗》中《拾 者认为.两种艺术样式流行于同一地区,必定会相互吸收和 金》一出所唱的耍『孩儿】已是 三“、三、二”分段体。此外,乾隆 借鉴。此时作为已经成熟了的戏曲柳子戏,一定会对当时还 六十年刊印的《霓裳续谱》中记载了两首弦『子腔1,其分断格 只是民歌小唱形式的肘鼓子腔产生重要影响。柳子戏中的娃『 律、韵脚的平仄以及旬格都与f耍孩儿1完全一致。俚曲中曾有 娃他正于此时与其它曲牌一起被肘鼓子所吸收,并对其进行 这样一段记载:幸《云曲》世事儿若循环,如今人不似前,新曲 革新,例如加入虚词、衬字等,丰富了[娃娃】的表现形式。五音 一 年一遭换。银纽丝儿才丢下,后来兴起打枣杆。锁南枝半插 戏作为肘鼓子腔系最早演变来的戏曲剧种,其[娃娃】(曲牌) 罗江怨,又兴起 正《德嫖院》,耍孩儿异样的新鲜。此时,这异“ 也必定受柳子戏娃【娃](曲牌)的影响,或者一定程度上可以 样的新鲜”的耍『孩儿1,已经是 “改调歌之”的形式,且被北方 说是由柳子戏娃【娃](曲牌)发展演变而来。如五音戏 《赵美蓉 的许多戏曲剧种所看好并吸收.其中就包括山东的柳子戏, 观灯》中小宝童的一段娃【娃生]唱词:小宝童我,跑溜平/好心 只是不称f耍孩儿】而称[娃娃1或f娃子]。经考证,柳子戏与蒲松 的姑娘/口q一声,问俺的家来,家不远。北门里头/有门庭。这段 龄俚曲同产生于明末清初,并且一同植根于山东大地这篇沃 唱词便是在柳子戏基本唱词词格基础上的再发展。原来规整 土,在成长过程中无疑会受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