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画──明清画论重“写”倾向.pdfVIP

以书入画──明清画论重“写”倾向.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画系 — 后藤亮子 — 《以书入画—— 明清画论之重“写”倾向》 第一章 “以书入画”论与“书画同源”说 在此段中将研究书画的具体用笔论。画论中“笔”的美学性转折最早 可从唐代张彦远“书画用笔同法”论开始。 第一节 “以书入画”论 一, 唐宋文人的“书画用笔同法” 中国画论早在唐代已与书论有不解之缘,尤有张彦远的著述。张彦远 研于书画两道,颇有见识。在画论方面《历代名画记》(847)的影响持续千 年而不断;在书论方面,他的《法书要录》的重要性亦无可争议。他自评《法 书要录》及《历代名画记》:“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1 张彦 远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这是研究中国书画的学者 不应忘记的。 各个时期的画论、画评中,经常把“书画同源”的出处归于张彦远, 其实张彦远本人没有用过“书画同源”四个字。他在《历代名画记》中主张 “书画同体”、“书画用笔同法”。“书画同体”谈到的是书画的起源问题,“书 画用笔同法”谈到的是书法与绘画用笔相同的问题。张彦远的见解对后世的 影响颇深,但在之后的历史中对他的见解出现了理解上的转变。在此节中笔 者研讨书画用笔的问题,在下一节中将对书画的起源问题进行研究。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 张吴用笔》中曰:“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 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 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 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 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 2 图 1 张芝《冠军帖》东汉 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1 《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张彦远法书要録自序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卷二》,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一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2 页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36 页 5 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画系 — 后藤亮子 — 《以书入画—— 明清画论之重“写”倾向》 当代学者阮璞对张彦远的这一说法提出了精 辟的解释,说“彦远此说所以可贵,不徒在于渠能 将书画两者技法、技巧最大相同处特为拈出,为渠 在《论画六法》中所说‘归乎用笔’之理列举实例 以明之,且更能由此进而涉及书画两者在艺术上、 美学上之彼此关通。”笔者认同他的看法的同时,认 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美学上的相同只是指内在理 图 2 王献之《中秋帖》晋代 趣即“妙理”上的相同,而并非指具体的笔法相 同。阮璞继而说“其所谓‘用笔同法’,非徒谓两 者之同盖在于有形迹可求之笔法之同,且更在于 3 阮璞说的“妙 超出形迹以外之‘妙理’之同。” 理”是南北朝时期姚最(约530-约600)《续古画 品录》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书、画、辞赋等具 有不同外形的异类艺术臻于高妙境界时,所拥有 的相同的内在理趣。这样说来,唐代张彦远所说 的“书画用笔同法”亦是抽象的境界的相同,而 图 3 陆探微画风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南齐 不是具体技法的相同。他是从这观 点指出张芝的一笔书与陆探微的一 笔画之间有内美情趣的相通。实际 上,张彦远所举的王(子敬)献之书 法(图2)中的线条与图3、图4 中陆 探微画风中的线条是不一致的。可 见,张彦远所述的书画用笔同法不 是具体用笔的一致,而是抽象的美 图 4 (传)陆探微《洛神赋图卷》 感的一致,或者气韵的一致。 此文又收录进《尚书古文疏证》、《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太平御览》 3 阮璞《张彦远之书画异同论》,收入邱振中主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