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森林一草原交错带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摘要
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变化较快的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出现区、全球变化敏感区、边缘
效应表达区,而特定的生态交错带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才能监测到,因此,生
态交错带的研究成为人们进行早期生态预警以及生态管理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核心问
题。
森林一草原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目前有关我国森林草原交
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的研究上,而有关我国森林草原交错带动物群落的研究
尚缺乏资料系统报道。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一草原交错带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
什克腾旗以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接壤处(116。327一117。33’E,42。107—43。
7
18N),为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植被呈森林和草原
用样带调查法,采取人工网捕法、高枝剪抽样法、全株调查法、Tullgren干漏斗法、
Baermann湿漏斗法、样线法等方法对该地区节肢动物、土壤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群落
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一草原交错带动物群落组成比较丰富。共有节肢动物2纲
科126属195种。其中,优势类群和优势种类包括节肢动物的蜘蛛目、双翅目、同翅
目、膜翅目;大型土壤动物的小蚓类、鞘翅目、柄眼目,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蜱螨目、
弹尾目,湿生土壤动物的小杆目;脊椎动物的丽斑麻蜥,沼泽山雀、黄眉柳莺、三道
眉草鸦、北红尾鸲、喜鹊、红尾伯劳,草兔、达乌尔黄鼠、花鼠等。
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随交错带水平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在
各个动物类群中,交错带均具有最高的动物个体数、物种(类群)数和物种(类群)
多样性,且高于或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
显著的边缘效应;且脊椎动物(鸟类)物种替代速率随植被地带逐级发生显著变化,
物种替代速率与环境梯度“陡度’’有密切关系。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动物群落差异显著,
但不同动物类群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节肢动物在林间带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
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同坡向多数针叶林比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与
多样性;多数阔叶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类群数高于针叶林。针叶林鸟类的物
种数和密度高于阔叶林。
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随交错带垂直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节
肢动物群落在林冠层、灌木层、草间层和枯落物层4个垂直层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草间层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土壤动物在枯枝落叶
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以枯枝落叶层最多,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其中,从枯枝落叶层到
数具有反层的现象。鸟类群落在不同植被地带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栖息高
区物种多样性最高的范围是5~lOm,草甸草原区物种多样性最高的范围是O--5m;
在栖位(树干、树枝和地面三个层次)维上,各植被地带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栖位均为
树枝层。
不同动物类群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节肢
动物群落在7月下旬一8月初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土壤动物群
落在夏季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鸟类群落在春
季具有最高的鸟种组成,春夏季节鸟类群落的主体是候鸟(夏候鸟),秋冬季节鸟类
群落的主体是留鸟。
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与森
林斑块数和森林覆盖率呈显著相关性,个体数、物种数均与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
均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与土壤PH
值和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PH值呈负相关而与湿度呈正相关;鸟类物
种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斑块数呈显著正相关。节肢动物群落和脊椎动物(鸟
类)群落与大尺度空间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或森林覆
盖率是影响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和湿度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
的主要因素。
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鸟类取食集团具有
重要影响。经过40a人工恢复形成的人工针叶林提供了当地58.97%的鸟种数。同自
然恢复相比,人工针叶林恢复不仅提高了鸟类群落的物种数,还显著提高了鸟类的密
度,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沼泽山雀、黄眉柳莺的密度。在鸟类4个取食集团中,经过
40a演替的人工针叶林可以显著提高食虫鸟的密度。
关键词:森林一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土壤动物: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