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成氨工业发展历史及现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合成氨的历史背景——氨气的发现 1727年英国的牧师、化学家S.哈尔斯(HaLes,1677~1 761),用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 1 774年化学家普利斯德里重做此实验,采用汞代替水来密闭曲颈瓶,制得了碱空气(氨)。他还研究了氨的性质,发现氨易溶于水、可以燃烧,还发现在该气体中通以电火花时,其容积增加很多,而且分解为两种气体:一种是可燃的氢气;另一种是不能助燃的氮气。从而证实了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 其后H·戴维(Davy,1 778--1829)等化学家继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2体积的氨通过火花放电之后,分解为1体积的氮气和3体积的氢气。 合成氨的发现 1 900年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利(Henri Le ChateLier,1 850~1 936)最先研究氢气和氮气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的反应。很可惜,由于他所用的氢气和氮气的混合物中混进了空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在没有查明发生事故的原因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这项实验。   德国化学家W·能斯特(Nernst,1864~1 941),对于研究具有重大工艺价值的气体反应有兴趣,研究了氮、氢、氨的气体反应体系,但是由于他在计算时,用了一个错误的热力学数据,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理论,因而认为研究这一反应没有前途,把研究停止了。   德国的物理学家、化工专家F.哈伯(Haber,1868,1934)和他的学生仍然坚持系统的研究,起初他们想在常温下使氮和氢反应,但没有氨气产生。又在氮、氢混合气中通以电火花,只生成了极少量的氨气,而且耗电量很大。后来才把注意力集中在高压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高压是最有可能实现合成反应的。如果在高压下将反应进行循环加工,同时还要不断地分离出生成的氨气,势必需要很有效的催化剂。 1910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试验工厂,1 913年建立了大型工业规模的合成氨工厂。这个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为德国提供当时极其缺少的氮化合物,以生产**和肥料。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合成氨的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生产规模都很小,合成氨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能力最大仅为4万吨/年,氨加工产品主要为碳酸氢铵,产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为了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70年代,我国建设了一批中型氮肥生产装置,合成氨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6-12万吨/年,主要氨加工产品为尿素或硝酸铵,大部分装置采用我国开发的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固定层气化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高浓度化肥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需求,增加生产能力,我国先后引进了30套以油、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除此之外,我国还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了以轻油为原料的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的合成氨生产装置。 中国合成氨工业生产发展概况 中国合成氨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量已跃居世界第1位,已掌握了以焦炭、无烟煤、褐煤、焦炉气、天然气及油田伴生气和液态烃等气固液多种原料生产合成氨的技术,形成中国大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产规模并存的合成氨生产格局。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合成氨生产企业600多家,2001年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厂家有18家,新疆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厂家,2001年的产量为65.34万吨/年,约占全国合成氨总产量的1.92%. 我国合成氨主要生产厂家产量情况为:新疆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2000年产量为71.3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65.34万吨/年)、甘肃宁夏石化分公司(2000年产量为48.26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5.47万吨/年)、四川泸天化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52.92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2.39万吨/年)、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产量为54.78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0.37万吨/年)、大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38.92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9.80万吨/年)、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产量为42.0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8.00万吨/年)、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37.6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7.45万吨/年)。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现状 中国合成氨生产设备是大、中、小规模并存,总设计生产能力为4222×104t。目前,全国有合成氨生产企业570多家,其中2004年产量达30×104t以上的有30家,超过50×104 t的已有4家。大型合成氨设备有30套,设计能力为9.28×10。t/a,实际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