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1
从互文性角度看晚清至“五四前({870-19)的英诗汉
译——以“四言体”译诗为例
摘要
英诗汉译始自i854年《论失明》的翻译。晚清至“五四”前期(1870—1910)
形成“中西合璧”的外诗汉译传统,众多中国译者颦持以诗译诗,采用四言(诗
经体)、五言、七言、骚体等中国古诗体来嫁接外国诗歌。此举更多地是考虑剜
英诗和中国传统诗体在文体特征和表情功麓上的相似性,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辞气
相副。翦人的磷究多注重译文文本分析,嚣本文从一个新的维度一…互文性,审
视晚清至“五四”前的英诗汉译。
作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法、举例法等研究英诗汉译的形式转换。本文共
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范围、意义、目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框
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介绍英诗汉译史、英诗汉译形式的演变;然后指出
晚清至“五四前(1870—1919)中国以诗译诗的传统;最后指出相关研究及其
存在的不足。第三章以互文性为理论基础,审视以诗译诗的传统,肯定以中国古
诗体嫁接英语诗歌的文体效果,指出涎者在诗体和诗情上都呈现出中外诗歌互文
的特点。第四章以四言体译诗为例,具体分析英诗汉译中引用、模仿、自创四言
和套用四字成语结构进行翻译的意图与实际效果。最后一章是结论,作者总结本
研究的发现,指出本研究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本文强调中西文本之间经过吸收和转化之后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肯定以
诗译诗的丰富性和适用性。作者认为以中国古诗体嫁接英语诗歌传递中外诗歌互
文的契合,使中螽文本达到诗情互文与诗体互文的效果。以中圈诗学传统形式嫁
接原作麴诗体,使译本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以诗译诗的实践,
不仅是有创造性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文学再创作活动,他们的翻译成
果丰富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文体形式,客观上也继承和张扬了中国传统文学形式。
关键词:中国古诗体;英诗汉译;以诗译诗;互文性;网言体
theLate
Translationof PoemsBetween Qing
English
andthe 4m the
Dynasty May
Perspective by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
Abstract
Chinesetranslationof canbetracedbackto1854whenawestern
Englishpoems
the OnHisBlindnessJohn
translated by Milton.Poetry
missionary Englishpoem
translationtraditionhasbeenformedbetweentheLate andthe
QingDynasty May
Fourth its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
Movement(1870-1919),bearing transforming
form
intoChineseancient asfour—character
form,such
English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