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对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2013062宋宁华 新民晚报对海派文化的信承与发展 摘要 “新民晚(夜)报,夜饭吃饱”,曾简约地表达了过去几十年中上海弄堂的 市民阶层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尽管随着人{f1业余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弄堂 的“读报风”不如过去声势浩大,但走进普通的上海市民家庭,往往看到桌边、 几台上摆放的往往还是《新民晚报》。 尤其是这几年来,老上海的怀旧风越来越盛,研究海派文化的气氛也越发浓 厚起来,遑论形形色色对于城市性格的研究者了。对于想了解上海文化的人来说, 要想知道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最好就是去看新民晚报。从这张报纸对传统 的传承和异化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捕捉现代海派文化发展的脉绍。 从另一方面,现在的《新民晚报》也面对着各种都市报、生活类、财经类等 报刊的冲击,过去“一招鲜吃遍天下”的“唯我独尊”时代也成为过去时。对于 报人而言,如何在现代报纸的创新和海派文化的传承上寻找最佳结合点,也是他 们正思考和不断探究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研究海派文化,需要新民晚报这个历史记录者;而新民晚报要 在时代的大潮中继续保持上海媒体“龙头”的地位.也需要寻根、辨析,哪些是 需要传承的,哪些发展是必要的。 作为大陆上历史最长的报纸,也是全国解放后保留下来唯一的一份晚报,《新 民晚报》的历史透析出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报业发展的部分轨迹。 关键词:海派文化,民间报,文脉,地域文化 3 022013062宋宁华 新民晚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刖舌 1000个人研究海派文化,对其理解便有1000种角度。但正所谓“没有一片 树叶是相同的”,每个人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途径,得出的结论也 大相径庭。 由于此次研究中笔者主要侧重于报刊与海派文化的关联性,主要从这个角度 进行历史寻根。 4 022013062宋宁华 新民晚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从近现代新闻史看海派文化的特色 1.1特定的地理优势造就的受众群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中英订立《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必须开放 五处通商[21岸,上海即为其中之一。1843年中英签定《五1:3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即虎门条约),赋予英国人在通商口岸以诸项特权,其中包括在口岸享有领事 裁判权,以及在口岸有权租赁土地和房屋,此为上海租界史之开端,也就是中国 近代史开端处的“新上海”之起点。 历史的屈辱、殖民者的入侵、上海港的开放,客观上竟然不自觉地引发上海 历史的大变化,并最终促成了近代上海报刊的诞生,1850年,《北华捷报》诞生, 标志着上海报刊史由此发轫。尽管它比澳门晚28年、广州晚23年,香港晚8 年,但后来却曾一度后来居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海派报刊特色。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上海自开埠后,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而且,上海也具 备广州、香港难以比拟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人称其为“江海之通津,东 南之都会”并不为过。 在繁荣的贸易和商业背后,孕育出对信息媒体的巨大需要,而这种由内而生 的诞生方式也为后来上海媒体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后来 的军阀也好、外国租界也好、国民党也好,都没能阻挡住上海媒体的发展。现实 需求可谓是最强大的内力之一。 在这块并不算大的地方,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 世界各地的人来往穿梭。来中国“淘金”的外国冒险家、科举不成寻找出路的穷 书生、外国传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代资本家的地主、商人等等,他们的出现为媒 体提供了最好的新闻需求、信息,更准备了庞大的读者群。 1.2特定的历史原因造就的办报模式 和先天的地理优势相比,形成海派文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贾植芳在《上海是一个海》~文中说:“所谓海派文化,它的构成因素也 可谓中外新旧文化杂交,又具有上海地方性格和时代烙印的历史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年间,上海先是涌现出大

文档评论(0)

wq6403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