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利用碑铭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综述.pdfVIP

二十世纪利用碑铭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综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利用碑铭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综述 l9 且,据吴简所见,吴国 “明确地实行了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那么作为取代 口钱、算赋制度的户 调制就不可能实行,因为二者是同一种税”。故此,孙吴有 口钱、算赋征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的 实行。王素 《吴简所见 “调”应是 “户调”》(《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则认为,吴承汉制,汉代 户调与口钱、算赋长期并行,则吴国二者并行亦并不矛盾。户调为按户征收实物 ,口钱、算赋为 按人征收现金,不能根据后来户调取代 口钱、算赋而简单地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税。至于二者合 并为同一种税 ,则更需要较长过程。故此,吴简所见之 “调”为 “户调”,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 《简报))J22.2543等二简(另一简无编号)所反映的户籍制度,徐世虹 《走马楼三国吴简 户籍所见刑事制裁记录》(《简帛研究》二00一)论述了简中所见的刑事制裁记录和可解作 “肉 刑”的新刑种,指出刑事制裁记录已成为当时户籍登录的要件之一。侯旭东 《三国吴简两文书 初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认为,这两份文书揭示了孙吴政权对 “吏”及其家人的严格 控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孙吴时期 “吏”生活的具体细节,把握汉末 以降户口分割与人身依附关系 的发展。 方北辰 《孙吴 “旱丘男子”木简文献价值补说》(《文献》1997年第4期)和陈先枢 《长沙走马 楼吴简的文献价值》(《求索))1999年第2期)等文论述了走马楼简牍所蕴含的文献价值。孟彦 弘 《释 “还民”》(《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对 《新收获》以吴简 “还民限米”为 “归还民之限米” 的理解持不同意见,认为 “还民”系指归附之民,即过去一度脱籍者。刘正成 《钟繇与长沙吴简 说》(《中国书法))1998年第 1期)则从书法角度论述了走马楼简牍的价值。 此外,有关走马楼简牍的研究文章还有罗新 《吴简中的“督军粮都尉”简》、韩树峰 《吴简中 的口算钱》、汪小垣 《吴简所见 “肿足”解》(三文均见 《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等文。 综上所述,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 目前业已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 由于现 已公布的资 料只占整个走马楼简牍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远不足以窥其全豹 ,简牍中的许多问题尚无法 探讨 ,正在研究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 ,随着资料的陆续公布,走马楼简牍 研究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二十世纪利用碑铭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综述 周双林 (北京经贸教育中心 北京 100029) 一 、 传统金石学回顾 碑铭资料包括古人的墓碑、功德碑、纪事碑、墓志、摩崖石刻以及佛教造像记等,这些刻在 石头或崖壁上的文字资料,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碑铭资料在我国古代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实际上,重视收集和整理金石文字,在我国有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年第4期 着悠久的传统。《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 《奏事》20卷,班固解释说:“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文 也。”《奏事》一书应该是我国收录石刻文字较早的一部著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金 石方面的专著,记载金石文字的著作也明显增多。据 《隋书 ·经籍志》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 作有:碑《集》29卷、《杂碑集》29卷、《杂碑集》22卷(三部著作作者不详),又有梁谢庄撰 碑《集》 10卷、梁元帝撰 释《氏碑文》30卷、晋陈勰撰 《杂碑》22卷、《碑文》15卷,车灌撰 《碑文》10卷,另 有 《羊祜坠泪碑》1卷,《桓宣武碑》10卷、《长沙景王碑文》3卷、《荆州杂碑》3卷、《雍州杂碑》4 卷、广《州刺史碑》13卷、《义兴周处碑》1卷、《太原王氏家碑诔颂赞铭集》26卷,释僧{;占撰 《诸寺 碑文》46卷、杂《祭文》6卷、《众僧行状》40卷等等。这些书现已亡佚,使我们很难了解书中的 内容,但从已知众多著录碑文的书目可以看出,重视碑铭文字的搜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 界一种较为盛行的风气。 中国古代金石著录的两次高峰分别是在宋代和清代。宋代金石学著作流传至今的,根据 《金石书录 目》(容媛著,中研院史语所 1928年版)一书统计,有著作30种,作者22人。杨殿壬旬 《宋代金石佚书目》列举佚书89种,当然这只是就金石学专著而言,还有一批

文档评论(0)

润笔+解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3300101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