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旅領域研究議題探索與實驗法-萬金生教授.pptVIP

餐旅領域研究議題探索與實驗法-萬金生教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餐旅領域研究議題探索與實驗法-萬金生教授.ppt

餐旅領域研究議題探索與實驗法 南台科技大學 餐旅系 萬金生 100年9月30日 報告大綱 研究題目的選擇 有趣的研究題目 實驗法觀念 實驗法實例 結語 研究題目的選擇 題目的理性與創意 從學術OEM中跳脫 次序效果、月暈效果、授權效應的應用 從描述到解釋、預測及實務應用(具體明確) 描述:獨特性與代表性(Mediator model vs. Moderator model) 解釋: 不同理論預測之比較(TPB TSR) 統合學門內重大或新的議題 堅實的理論或觀察引導 歸因理論,認知失調,展望理論,激勵與領導,認知心理學,社會學! 吸引讀者目光 與常識或直覺相反或不同的探討:例如,該有效果而無效果,該無效果卻有效果! 題目:供參考 從刻板印象探討為何旅館的高階主管女性較少? 葡萄酒消費者的從眾行為:知識與性格的調節 廚藝學習集中練習還是分散練習比較好? 廚師對新科技設備的接受度之探討:知識、自我效能與焦慮的影響 學生餐旅證照考試意願與行為:競爭模型的探討 技術教師的生涯規劃:利他與利已的觀點比較 探討學生宴會實習自我效能與正向錯覺的關係 實驗法觀念 參考書目: 1.曾志朗、洪蘭合譯(1997)。心理學實驗研究法。遠見。 2. Martin, D. W. (2004). Do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s. 實驗法 實驗法的意義 自變項與依變項 基本的實驗設計 獨立組設計 受試者內設計 自然組設計 混合組設計 實驗法的意義 操弄自變項的不同水準,檢驗受試在依變項上的反應是否會受到獨變項的影響 實例1 次級產品偏好的消費者,是否會有不同的自我評估 實例2 促銷深度的高低,是否會影響顧客的消費意願 實例3 受傷時「自己」與「他人」呼呼,何者的疼痛較輕? (倫敦大學Patrick Haggard進行的實驗) 自變項的分類 自變項( IV):已在一些實驗操弄過且顯示出對某種行為有影響的變項。 無關自變項(irrelevant IV):已知不會系統地影響某種行為的變項。 潛在自變項(potential IV):它們的可能影響效果尚未被檢驗,這一類的數目可說是無限的。根據背景思考的需要,研究中常會將一些潛在自變項接受嚴格地實驗檢驗,以決定它們究竟是屬於相關還是無關自變項。 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 DV) 依變項又稱為反應變項,也在是在所謂因果關係的結果(亦稱結果變項)。 依變項是指檢量受試是否在某方面受到自變項影響的行為「測量」。 依變項需要量化以求客觀。 依變項既然是一種測量,其信度(可靠性)與效度(有效性)必須經過檢驗,並且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獨立組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 一組受試者給予一種實驗處理,不同組有不同的處理。 通常是採用「隨機組」(random-groups design)方式分派受試, 也就是受試被隨機分派至不同的處理水準。 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的假設是經過隨機分派的程序,這些不同組之間會形成所謂的「相等組」(equivalent groups)。 獨立組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 (Cont.) 相等組的意思:這些不同組在相同的條件下做相同的作業,它們的表現在統計上應會相等;或者可說,這些組在統計的範疇內,它們的特性(在此指與實驗有關的特性)是不會有差異的。在相等組的前提下,依變項的差異,才可以被歸因為是自變項造成的。 獨立組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 (Cont.) 獨立組的第二種設計稱為「配對組設計」(matched-groups design),主要想法是先使各組在實驗前各方面相等,再給予處理。例如,檢驗「廚藝實作技巧要集中練習還是分散練習比較好?」我們擔心本科系與非科系學生會混淆實驗結果,也就是本科系學生因為基礎能力較好,因此,採用集中練習或分散練習的影響不大。為了排除這個因素的影響,可以將先測量學生的基本廚藝技巧,將技能水平相同的兩位學生,隨機分配到集中練習組或分散練習組,不同技能水平比照同樣的程序處理,這樣便可使集中練習組或分散練習組,在起始的廚藝技能水平相同。 受試者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 與獨立組不同之處,是每人位受試者,都接受所有的水準的實驗處理。 這種設計的誘人之處,在於因為都是同一組受試接受所有的處理,因此,沒有像獨立組一樣,需要去考慮或檢驗是否符合「相等組」的問題;如果在不同的處理情況下,受試者在依變項的反應不同,那麼這些差異必是由處理的不同所致。 受試者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 (Cont.) 但是假設某個獨變項的處理水準為A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