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奋斗—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导读临沂市委党校教授 孙广军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会议讨论通过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有利因素: 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初见成效;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不利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 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重。 (二)国内已具备持续向好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依然较多 有利条件: 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初步形成了具有活力的经济体制; 积累了成功应对危机的丰富经验; 树立了举国一致、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达成了转方式、调结构,科学发展的共识。 制约因素: 金融危机影响的后遗症尚未消除,内需不足、结构失调的矛盾仍很突出; 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 深层体制矛盾进一步凸显,将成为影响发展稳定的根本性因素 。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一般概念 1、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其实质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其内涵、外延均比经济增长方式丰富得多。 2、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社会性。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追求的首要目标是规模和速度 运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直接参与 采取的基本途径是增加资源投入 选择的总体战略是非均衡发展 重城市、轻农村;重沿海、轻内地;重资本、轻劳动;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作用: 历史上具有合理性: 适应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提高经济决策效率。 现实中存在严重弊端: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发展不平衡。 发展方式扭曲是我国经济领域一大顽疾。 新加坡《联合早报》06.7.14文章:中国求发展的热情 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急切心情,以及国内城市、地区之间的剧烈竞争,迫使它的个体和每一个单位都竭尽所能地把能力发挥到极限。中国往往将目标定在现有条件能达到的范围之外,挤压社会、机制、环境去超负荷运作,全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地朝前冲刺。这一点,看看北京拥堵的交通,或中国环境污染的数据,即可见一斑。 新加坡《联合早报》06.7.14文章:中国求发展的热情 细分起来,外界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是出于对发达国家文明的仰慕,所谓见贤思齐;而向中国学习却多少带着“以防被中国赶超的”心态。外界学中国,却不希望变成与中国一样。这一微妙的不同,代表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中国虽然也成了外人学习的对象,却没有因此得到外人真正的尊敬。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从国内看,传统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不可持续: 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三产”发展缓慢,影响就业和产业升级; “三驾马车”作用比严重失衡,外贸摩擦日益加重; 城乡和区域差距持续拉大,“三农”问题与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两个比重”不断走低,消费需求日益不足。 此外,误导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发展方式扭曲的例证: 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5.68亿吨,占世界47%;水泥产销16.5亿吨,占世界60%以上;港口吞吐量70亿吨,占世界50%以上;GDP仅占世界6.4%; 耕地面积由1991年的21.5亿亩减少到2003年的19.5亿亩,2006年的18.5亿亩,2009年的18.2亿亩;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 ),世界平均水平为4.9,其中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仅2.82(2005); 2006年,中国公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