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孟海《印学史》节选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移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件铜玺,标为商代,雖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奍,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奍既然是著名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的东西,与印学无涉)。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頫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頫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之类,质地坚硬,不易受刀。文人只写不刻,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贴》,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数刻划粗拙,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工完全两样。说他自己动刀,是有理由的。
书法、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作家踵事增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故宫博物馆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七颗印。这种做法,可说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頫、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雖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米芾的时代比赵孟頫要早200年,他既能自己篆印,自己刻印,尽管篆法刻法都还粗糙笨拙,我认为应该算他是“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与赵孟頫同时的吾丘衍,年纪小于赵孟頫18岁,两人是文字交,很要好。“倒好嬉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孟頫做大官,吾丘衍在杭州设私塾教书过活,人品也高。吾丘衍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出世的一部印学的理论指导书。我们从夏溥所写《学古编序》了解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又晚效先生耳。”夏溥只说吾丘衍写印,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纯用汉印体制,肯定是他自篆,但不是自刻。有夏溥的话为证。夏溥推崇吾丘衍说:“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赵吴兴晚效先生”,可能也是事实。
赵孟頫、吾丘衍两人同时,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
第三辈印学家无疑是元末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对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不过王冕仅仅是个浙江诸暨九里山中卖画过活的穷书生,声望不高,对当时文艺界影响不太大。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画梅墨迹卷轴中看到他自用各印:“王冕之章”、“王元章”(大小两方)、“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会稽外史”、“方外司马”(或释句曲司马,误)、“会稽佳山水”,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各印拟汉铸凿,无一不佳。“会稽外史”、“方外司马”、“会稽佳山水”三印奏刀从容,意境更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并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印学到王冕时代可说已经成熟了。可惜流传不广。王冕的姓名,由于《儒林外史》开头说到他,所以出名,他的印很少人看见过。
明代中晚期大名鼎鼎的两位印学家文彭与何震,当然是第四辈印学家了。
印学到他们的时代,不但成熟,已开始跨进鼎盛阶段。在我国文艺园地中开出了一朵灿烂的鲜花。文彭年辈较长,后世推崇他为印学的开山祖师,不是偶然的。但文彭治印,起初也是只篆不刻。《印人说》说:“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李文甫镌之。李善雕萐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