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doc

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   【摘 要】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逐步成为了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如何发挥微课程在开启教育“微”时代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化的分析。从外部出发定量为主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内容主题出发定性为主的内容分析方法的综合研究,可以促进研究者整体、系统地把握微课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出微课程的起源、概念内涵、设计、开发、应用模式、评价指标等,更好地了解微课程的本质和发展特征,从而推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关键词】 微课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2—0064—11   一、问题的提出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即将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程”。从2012年开始,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反思过去“课堂实录”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教育机构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不足,微课程也迅速地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理念与应用前景的阐释,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整体、系统地研究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开发、设计、应用、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新议题。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文献计量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献统计分析,即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包含战略情报的相关文献特征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用数据来描述或解释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战略情报研究的目的[1]。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主题分析综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微课程发展历程、本质特征以及开发、设计、应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从外部和内部整体、系统地把握微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国外文献选择样本是学术论文,以Elsevier、Springer、Wiley等知名外文数据库作为研究范畴,对“Mini course”或“Minicourse”、“Micro lesson”或“Microlesson”、“Micro lecture”或“Microlecture”以及“Micro teaching”或“Microteaching”、“Micro learning”或“Microlearning”十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有效文本112篇。国内文献检索以中国期刊网和硕博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检索关键词主要是微型课程、微课、微型学习、微型教学,共获得有效文本227篇。   (二)方法与工具统计   研究过程主要采取了文献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分析法主要利用符号分析方法处理各类信息篇章内部符号群之间的定量与定性关系,得出的结论偏重逻辑规律,是一个从内容主题出发定性为主的方法;文献计量法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文献篇章之间的定量管理,得出的结论偏重概率规律,是一个从外部出发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二者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的从整体上客观、系统上把握微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的是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   (三)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国内外现状分析主要是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并对样本按照研究时间、研究主题、期刊分布等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相关案例网站进行了分析。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微课程的源起、概念形成、意义与特征、分类以及理论基础、开发、设计与应用、评价等方面,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   (四)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在微课程概念出现之前,国外微研究一直在持续的进行。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肯尼迪政府的教育部助理部长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书中首次提出了“通过碎片看脉络”的价值观念,启发人们善于对碎片化信息做出整合,并能够从碎片中找到规律性[3]。同时期,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又称课程组(Minicourse)和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旨在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4]。进入90年代后,美国北衣阿华大学McGrew为在非专业学生和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最早提出了6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