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doc
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
明穆宗隆庆元年开放海禁至清高宗乾隆年间,即对应于西历的十六至十八世纪时期,伴随日益扩大的中外贸易,以银元为代表的外国货币纷纷涌向中国,从流通于东南一隅到席卷中国全境,从中外贸易的支付手段跃为中国货币的主流形式,对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于清嘉庆以后至民国时期,外国银币牢牢控制着中国的货币流通市场。可以说,白银问题也即其代表形式的银元问题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晚近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第一节 外国银币的输入与流通 明末清初外国白银的大规模输入,与海禁政策的放松密切相关。隆庆元年(1567年) ,诏“准贩东西二洋”,【1】引发了东南沿海蓬勃的海上贸易,也打开了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源头。贸易中,外国对中国商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中国对外国物品的需求 。清末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ROBERT HART曾无奈叹息:“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2】这样,贸易的外方只能用白银换取中国商品。 明末清初外国输入的白银,主要是南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 十六世纪中期,南美洲发现了藏量极为丰富的银矿,秘鲁、墨西哥等国均开采出数量惊人的白银。十六世纪初,世界白银年均生产约1,511,000盎斯。但在十六世纪中期,即明嘉靖二、三十年间,年均产量已提高到10,017,000盎斯,此后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乾隆年间,世界银产量保持在9,000,000至17,000,000盎斯之间。【3】而南美洲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的白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八十。至于日本,其白银矿藏量也极大,被欧洲人誉为“银岛”。据估计,十七世纪初期以前,日本白银产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正是由于与中国贸易的另一方“均无他产”,但有丰富的白银蕴藏和储备,所以“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4】而中国,物产丰富,独缺白银,自然视白银为奇货。中外双方在贸易中找到了契合点,所以导致了丝绸、陶瓷外流,而银币内流的局面。 明末清初白银内流潮初期,由航海时代的海上“三剑客”-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担纲;后期,新兴的海上霸主英国、美国登场亮相;而日本,凭借与中国传统的交通往来和地理上的优势,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葡萄牙 葡萄牙是欧洲各国中最早夺取海上霸权的国家。十六世纪初,成功实现了直航东方的梦想。1516年(正德十一年〕,葡萄牙人Rafael Perestrello 驾船来到中国,这是葡中贸易的开始。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攫取澳门作为定居点,并以此为据点广通贸易,每年仅交纳明官府的船课税就有二万余两白银。神宗万历六年(1578), 明朝官府准葡萄牙一年两次进入广州直接贸易,自此葡萄牙成为中国白银的主要输入国。中国方面主要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绵、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其土不蚕,惟藉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疋,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价值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而江西瓷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嗜好”。【5】葡萄牙方面,主要以枪炮、玻璃等物品与中国以货易货,但这仅仅是一小部份,大部份则以白银来补足。葡萄牙的白银来自于二处:其一为与墨西哥贸易所得的美洲白银;其二是透过其全球贸易网的交易所得。据儒塞斯《史的澳门》一书描述可知,葡萄牙以澳门为全球贸易网络的中结点,将欧洲的工业品运到南洋诸岛换取香料与宝石,然后交换中国的丝织品等至日本调成金银,再返航中国,用日本金、银购买绢、麝香、细工木器、漆器、陶器回欧洲。【6】这样的贸易模式起自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锁国, 驱逐葡萄牙人为止。万历年间,葡萄牙对华贸易已具相当规模。史书有载:“广属香山为海船出入咽喉,每一船至,常持万金,并海外珍异诸物,多有至数万者”。【7】 (二)西班牙 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以菲律宾为中转而进行,而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则于西班牙控制菲岛前三百余年已经开始了。当麦哲伦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发现吕宋岛时,福建定居吕宋的已不下数万人。“是时漳、泉民贩吕宋者,或折关破产及犯压各境不得归,流寓土夷,筑庐舍、操佣贾杂作为生活,或聚妇长子孙者有之,人口以数万计”。【8】1576年(万历四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发现该岛的自然资源不足以满足日常所需,便支持菲律宾与“和西班牙和印度同样富庶,什么都不缺的中国”【9】扩大贸易,中菲间的贸易因之迅速升温,出现了中国商船络绎不绝奔波逐流于菲律宾的局面。福建、广东海商“将中土丝、绵、缎布、磁、铁贵货到彼番国,不卖货物,止卖金银。”【10】根据西班牙的记载,当时中国运往菲律宾的货物可谓琳琅满目,除上述货物外,还有面粉、大麦、面食、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