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物权登记的公信力是一项神圣而古老的物权法制度,但它仍具有现实
的研究价值。在我国,关于这项制度的研究高潮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
权法》的起草工作。本文籍由登记公信力这一论题,通过对其基本理论和
现实存在的分析,从中梳理出公信力在不动产物权法制中的必然性,以及
在众多边缘制度中独有的价值存在空间,并以此检视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公
信力问题。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登记公信力的概念和历史生成入手,重点描述了它的构成要
件和价值追求。作者认为,登记公信力并非登记制度的自然延伸,两者存
在漫长的渐进亲和的过程,是法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必然要求;公信
力制度的价值所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交易安全。公信力原则的建
立,使得交易相对人无须对标的物进行漫长的瑕疵追溯,直接以物权公示
作为信赖和交易基础,由此安全性得到维护;二是提升交易效率,表现在
降低了交易过程成本、促进了交易活力、降低了权力保护成本,从而提升
了物的流转、利用价值。
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登记公信力制度和登记效力模式、善意取得制度、
物权行为无因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登记公信力与两种登记效
力模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登记审查制度;
公示公信原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动产以占有为公示,不动产以
登记为公示,故善意取得制度从动产导入到不动产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与公信力制度并不矛盾、对立和冲突,相反,这是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必
然选择;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公信力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和逻辑起点,
它解释了公示在物权变动中的必要性,及物权公示何以取得公信力的问题。
在保护不动产交易安全上,公信力原则并不能完全覆盖物权行为无因性理
论的作用,德国法将这两种保护模式在立法上进行捆绑的实践表明,在承
认登记公信力的同时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完全可行。
第三章考察了登记公信力的信任来源问题。作者认为登记公信力之所
以具有那种深入人心的公信,自有它内在的信任来源和维护基础,其中国
家公信力是它强大的信誉后盾,在不动产登记中,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使
得登记的真实性、准确性有了政府信用的担保,从而登记公信力具有了可
完全值得信赖的坚实基础;登记资料的可靠性是登记具有公信力的物质基
础。绝大部分不动产登记是正确的可信的,这是公众对登记最朴素的认知,
正是在这种确信基础上,公信力得到逐步树立。但为追求绝对真实的物权,
而对登记进行完全的实质审查和裁判审查则有违公信力原则的效率价值,
因此对登记采实质审查与窗口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值得推崇;登记公信力以
牺牲真实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信赖登记之人的利益,因此给予真实
权利人适当的救济机制方可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异议登记、更正登
记、国家赔偿制度是登记公信力的“自疗”机制,体现了登记公信力的人
性关怀。只有救济机制的导入,公信力原则才能得以发扬光大、生命力永
驻。
第四章以公信力原则为视角,检讨了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我国的
不动产登记制度长期停留在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层面。2007 年10 月 1 日起施
行的《物权法》确立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一些原则规定并确认了登记
的公信效力,为我国尽快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提供了整体框架,完全
符合当代民法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登记机
关的精简统一,避免重复登记、推诿登记、各自登记等损害公信力的制度
漏洞。同时,建立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相结合的登记审查模式,平衡好真
实性、效率、私权、行政管理四方面的关系。三是开放登记资料的查询,
登记机关必须强化公示制度是登记公信力的本质基础的理念。四是落实好
赔偿机制,做到宽严适当、实事求是,以维护登记公信力原则的公平正义
和严谨。
Abstract
Creditability of registration is a holy and ancient system of real right
law.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find out the
necessity for the existence of creditability in the real estate law system, the
space for its unique existence value in various marginal legal systems, so as
to examine the creditability of real estate’s registr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