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航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20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05607 课程名称:飞机结构疲劳寿命估算
考试形式:闭卷 学分:2 考试日期:2010/12/10
一、(15分)说明由重心过载谱转换到寿命计算模型局部应力谱的分析步骤,主要方法过程(包含假设、模型及算法)。
二、(10分)说明应用应力严重系数法,局部应力应变法进行结构细节寿命估算的主要分析步骤与其适用性。
三、(10分)在某载荷水平下获得的材料试件的疲劳断裂寿命分别为:12500、14900、23500、27000、12100、40000,假设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问存活率为、置信度时的寿命值为多大?
四、(20分)已知下列随机载荷序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雨流计数法统计循环载荷水平及个数(要求作图并标示)
2、画出该载荷序列的应力、应变加载路径(假设各载荷水平均造成材料进入塑性应变)
反复号 0 1 2 3 4 5 6 P(MPa) 0 750 -380 900 -500 300 -550 五、(10分)试说明工程中常用的冷挤压增寿及过盈装配增寿的力学机理(要求作图)
六、(40分)已知某带孔板所受到的名义应力历程如下,用neuber公式法计算孔边局部应力应变历程(稳态算法)
(1)名义应力历程
反复号 0 1 2 3 S(kg/m2) 0 8.0 -9.2 12.885 (2)E=7000kg/m2 ,,,A=0.38mm,R=2.5mm
(3)板材的单调拉伸曲线用折线表示如下:
节点号 0 0 0 1 248.98 0.00356 2 308.85 0.0045 3 326.92 0.0050 4 336.85 0.0055 5 347.97 0.0070 6 355.08 0.0085 7 360.78 0.010 8 370.54 0.013 9 382.06 0.018 10 395.36 0.025 11 414.59 0.040 12 450.98 0.08 13 461.64 0.10 14 465.5 0.115 15 470.0 0.151 一、
二、
1)应力严重系数法的分析步骤:首先通过飞机结构的有限元的细节分析,得到钉孔处的钉传载荷和旁路载荷,进而求出孔边的应力严重系数SSF,确定疲劳危险孔,将SSF作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再利用缺口件的S-N曲线,应用疲劳损伤累积理论来估算结构连接件的寿命。SSF法主要适用于飞机结构连接件、紧固件的疲劳问题,它没有考虑孔边进入塑性的情况,也不能处理复杂的应力状态。
2)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分析步骤:首先确定结构中的疲劳危险部位,然后求出危险部位的名义应力谱,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或其他计算方法计算局部应力应变谱,对照材料的疲劳性能数据,查当前应力应变水平下的曲线,应用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进行循环续循环的疲劳损伤的累积,最后得到危险部位的疲劳寿命。局部应力应变法主要适用于……
三、
=(12500+14900+23500+27000+12100+40000)/6=26666.7
S2==147851066.7
四、
五、
解答:试件经过冷挤压和过盈装配后会产生自平衡的残余压应力,孔边最大残余压应力为,当外加循环载荷作用时,孔边疲劳破坏区内的合成应力水平下降了,由此,元件的疲劳强度得到了提高。图见课本P22页图1.17。
六、解答:计算疲劳缺口系数=1.4994
第1个反复
名义应力S:08.0kg/m2,
计算Neuber常数
由可用性系数(见表1)和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求出双倍曲线(见表2);
表1
拉伸用可用性系数 拉伸用可用性系数 段号、峰谷号 0 1 2 3 0 1 2 3 ① 1 0.5184 1.5513 0.2371 1 1.4816 0.4487 1.7629 ② 1 1 1 1 1 1 1 1 ③ 1 1 1 1 1 1 1 1 ④ 1 1 1 1 1 1 1 1 ⑤ 1 1 1 1 1 1 1 1 ⑥ 1 1 1 1 1 1 1 1 ⑦ 1 1 1 1 1 1 1 1 ⑧ 1 1 1 1 1 1 1 1 ⑨ 1 1 1 1 1 1 1 1 ⑩ 1 1 1 1 1 1 1 1 ⑾ 1 1 1 1 1 1 1 1 ⑿ 1 1 1 1 1 1 1 1 ⒀ 1 1 1 1 1 1 1 1 ⒁ 1 1 1 1 1 1 1 1 ⒂ 1 1 1 1 1 1 1 1 表2单调循环曲线和双倍曲线
单调循环曲线 双倍曲线 Neuber常数 0 0 0 0 0 248.98 0.00356 248.98 0.00356 0.886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