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之手工织造——纺织生产文化发展.docVIP

生产技术之手工织造——纺织生产文化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产技术之手工织造——纺织生产文化发展 原始的编织工具有骨针、骨匕、纺坠等,从骨针发展为引纬的杼子;骨匕形成织作用的整经工具,已用于分经和整经。春秋时的“鲁机”,是用于素织的斜织机,它由绞杆、综、定幅筘、幅撑、经轴、卷绸轴、引纬、打纬及机架组成,是较为完整的织具,在工艺上已具有边经张力控制和排除经丝疵点等功能。周代在原始腰机提花、挑花的基础上,增加地综和花综、导线棍、绞棍等,发展为多综提花技术。在有支架的织机上,织地纹综片之前,加上起绞综片装置,就能制织绞经组织的罗织物。到战国时期,手工业空前发达,织造工艺技术有了较大提高,织机上已采用牵挺(即蹑、脚踏板)。蹑是提高织造速度的重要构件,原来织机上的综片,是用手来提综的。改进后可用脚踏来控制升降,使织造技术提高了一大步。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机织工具的改进,丝织品种也日益增多。织物组织由原来的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发展为各种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绞纱组织和重经组织等。平纹及平纹变化类织物有纱、绡、毂绉纱)、纨、缟、绨、缦等。绡、缟、纨是生织类丝织品,缣是用并丝而织的纬重平织物,绮是斜纹及斜纹变化类织物。还有平纹绞纱而成的纱罗织物,多彩经的重经织物等,都是织造技术的新发展。说明织造工艺已由简单加工向复杂加工方向进步。同时在织物纹样方面,也从原来以几何纹、小花纹为主,出现了大花纹织物。 汉代丝织技术已达到全面发展阶段,织机机具已较完备,除素织的斜织机和鲁机之 外,提花织机有多综多蹑和束综提花两种类型。丝织机的构件上,综杆演变为可以提上压下的双蹑双综框开口,提高了生产效率。纡子引纬和木刀打纬演变为将两道工艺合一的刀纾,便利了操作。后来又演化为两头尖的梭子作引纬专用器具,打纬则用筘。固定的定幅筘又演进为能前后摆动的打纬筘。汉代丝织机已普遍使用有四脚机架的、脚踏提综开口的斜织机,从织物的品种和质量上看,取决于织机开口运动的水平,而斜织机已经具备了织机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和卷取五大运动的技术要求。在西汉时的公元前73~前48年间,河北巨鹿陈宝光家,已使用120综蹑的多综多蹑提花绫锦织机,织造葡萄锦和散花绫等高级丝织品,其制织工艺非常人所能胜任。到三国魏时(220~265年),陕西扶风人马钧将绫机进行了革新,采用蹑综循序控制的办法,将蹑减少到12个,简化了工艺操作程序,使织物纹样仍能达到变化灵活,从而增加了产量。对于复杂纹样和花纹纵向循环较大的织物,片综提花机由于受结构的限制而难以织造,则可用束综提花机来制织。汉代束综提花技术已开始形成并较完备,这类织机采用花楼束综提综,整个机架和经面都呈水平,束综可以控制提花部位经丝的提沉,而单综则通过脚踏杆、提综扛杆,来控制地经的提沉,这就能制织锦、绮、绒圈锦等工艺复杂的织物。汉代提花丝织物,已把动物纹和花卉纹等结合起来,可将花纹循环相应扩大到10cm以上。 唐代束综提花技术逐步普及,并将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结合起来运用,使纬显花织物大量出现。汉代的经锦已为唐代流行的纬锦所取代,使织物图案纹样更加复杂多变,品种更为丰富多彩。在织物结构上,出现了变化斜纹组织、双层锦组织和缎纹组织;在织造工艺上达到了高度水平。但是唐时对手工技艺一般秘不授人,视技艺为维护个人或家庭生计的手段,很少传世。如亳州轻容纱闻名遐迩,而亳州之大,兵有两家能织,没有很好推广。唐时名人褚遂良的后裔褚载,在广陵居住多年,尽得机杼之巧,后来回到其故里杭州,将织造技艺传于乡里,杭人得益匪浅,后世还对他立祠奉祀,可见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及时的总结,否则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本文系中国丝绸网内部整理资料,大家如需参考还请标明出处! 我国的缂丝工艺始于唐代,由缂毛工艺移植而来,用通经回纬,分段织出色晕层次,进行多色纬小梭挖织,是一种创举。四川益州窦师纶所创锦绫特色纹样,有天马、麒麟、花树、对鹿、对雉、斗羊、翔凤、游鳞等十余种,为蜀锦生产开拓了新路,世称“陵阳公样”;从此也扩大了丝织物崇尚色彩图案华丽多姿的新风尚,“唐样”盛传不衰。 宋代织造工艺达到配套和进一步完善,有关蚕织生产著作传世较多,尤以南宋楼踌耕织图,将蚕织的全过程作了形象化描绘,对丝绸生产的普及贡献较大。宋代丝织机结构已经相当完善,既有占地面积小、制作简便、操作方便的立织机;又有花楼式提花的绫织机和缎织机以及双经轴的罗织机。束综提花机上下只需织、挽工各1人操作,为了织横向多花,用小花本机织造对称的花型时,纬循环可达2400根,纵向花纹单元长度可达100cm以上。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各类丝织品种都有相当发展,并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如宋锦就有40多个品种,用于袍服外,又广泛用于装祯、装裱;织金锦已较为流行;绫类有异向绫、同向绫、交梭绫和长纬浮显花绫等,较唐时工艺有显著进步。宋罗达到历史高峰,尤其 是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品种花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