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机械的报告
摘要:机械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改革的精神。本文将从机械的发展历史开始讲,侧重于机械的发展现状,也提出作为大一学生的自己对机械学习的看法。
关键字:机械、学科交叉、发展史、现状与趋势
一.前言:机械(machine)源于希腊语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奇妙的设计”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要是为区别与手工工具。机械的一般定义为“利用力学原理构成的装置”
二.机械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机械史
机械始于工具,工具是最简单的机械。古代机械的出现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或猎食需要。人类最初的工具(机械)是石刀,石斧和石锤。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约公元前2686-前2181就有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到了公元前8世纪,人类从简单工具开始向较复杂机械发展,产生的滑轮已经出现,绞盘,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也得到初步发展和应用。
随着国家的诞生和社会的演变,人类开始把工具运用到交通运输和战争上,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古巴比伦的苏美尔已经有了带轮的车,中国的夏代也出现了无辐条的栓和有辐条的轮陆地上的代步工具有了,人们又开始寻找水上的交通工具,于是船被发明出来了。当时的车和船除了交通运输外,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用在战场上。
(二).近代机械史
在1750~1900年这一近代历史时期中机械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飞速的发展,并获得了广泛地利用。1847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了工程师协会,机械工程作为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得到了正式的承认。后来在世界其他国家也陆续成立了机械工程的行业组织。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世界上发生了引起社会生产巨大变革的工业革命。前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工业革命是从出现机器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工业革命中最主要的变革是:
1.用生产能力大和产品质量高的带着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和简陋机器
如18世纪中叶英国纺织工人J 哈格里夫斯基设计的第一台纺织机器,名为珍尼纺纱机。之后E 卡特赖特又发明了简单的自动织布机、E 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
2.用蒸汽机和内燃机等无生命动力取代人和牲畜的肌肉动力。
第一台具有实用意义的蒸汽动力装置是T 钮科门于1705年制成的大气式蒸汽机。
18世纪中叶,瓦特在前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蒸汽机做了重大的改进,创造出更好更实用的蒸汽机,对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起了关键性的和主导的作用。
内燃机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中期,内燃机的发展经历了煤气机、活塞式单缸卧式煤气机、二冲程循环内燃机、压缩点火式内燃机(柴油机)等形式。
其他代替人和牲畜的动力机械还有汽轮机和水轮机。
三.机械研究现状
(一)国内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的制造技术,而制造技术的创新来源于机械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机械工程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机械工程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1.机器人机构领域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是近20几年来国际机构学的研究热的和学科前沿,也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
燕山大学黄真上海交通大学高峰、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金陵石化杨廷力等以螺旋理论、李群和李代数集合论等为数学工具,提出了少自由度并联结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识别模型。一阶和二阶运动影响系数模型以及性能与构件尺度空间模型,利用上述理论综合出数十种新机构,开发出力传感器、微操作机器人、地震模拟仪、并为锻造机、伺服压机、电铲等装备的自主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天津大学黄田,清华大学汪劲松等提出基于线性空间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可比矩阵普适性建模方法及包括运动/力传递性和优质尺度在内的多种性能评价与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攻克了运动学标定,轨迹规划运动/力控制,动态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利用上述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发出5轴联动大型龙门混联机床、飞行模拟器、柔性支撑装备、高速包装机器人作业单元等多钟工程化装备,并在大型水电叶轮加工射电望远镜、重大科学工程、大型钢管、相贯线火焰切割、新型网架节点数字化制造以及医药软袋和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中得到成功利用。
2.机械动力学领域
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机电系统的故障预示分析和智能维护是机械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天津大学陈予恕等在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分叉研究中,提出了约束分叉理论,时变产生系统的安全域侵蚀理论、非线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理化分析方法、提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