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宏道与泰州王学的论文
袁宏道与泰州王学的论文
[摘要]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交相辉映,构成晚明思想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袁宏道;晚明公安派;泰州王学;李贽
晚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颇具革新意义的时代。阳明殁后,其弟子王艮开创泰州学派,鼓倡平民儒学。王艮后学颜山农、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更推扬师说,提出了许多富有早期启蒙色彩的思想主张。受此影响,文学界有公安派崛起,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而这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就是袁宏道。宏道(1568一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公安县人。他虽仅活了四十三岁,正式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只不过十余年,但他追求“本色独造”,强调“心灵”的作用,主张写“自己胸臆流出”的诗文。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创作实践打破了复古派的统治,改变当时文坛停滞的状态,使整个文学空气活跃了起来。袁宏道在《又答梅客生》中谓:“当代可掩前古者,惟阳明一派良知学问而已。”他不仅与泰州后学有广泛交游,而且更受其、特别是李贽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泰州王学催生出了袁宏道及共领军的公安派所鼓倡的文学革新运动,故而笔者特撰本文,着重分析袁宏道与泰州王学的关系,以期加深对宏道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一、
明代中后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阶层的兴起,加以王阳明心学思潮的激荡,儒学呈露出由庙堂返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的迹象,以至产生了同官方儒学、经典儒学迥然有别的平民儒学。其突出标志就是王艮(1483—1541)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崛起于民间,并在社会各阶层产生广泛影响。在绵绵数百年泰州学派的传承过程中,影响最大并因之而引起时人及后世史家高度关注的是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一系泰州后学。他们鼓倡平民儒学,并提出了许多富有早期启蒙色彩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自有其特色。笔者曾对此举出六端:其一,抛开传注,任意解释经典;其二,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强调学术的平民性,将文化与学术社会化、普及化,从而使儒学真正深入民间,渗透到普通民众日用生活之中;其三,以平民利益为出发点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四,启迪大众,使之“乐学”向善;其五,以伦理道德为主建构其思想体系;其六,无论是思想内容,或者是传道方式,都有明显的宗教色彩。(1)
泰州学派学者中,与袁宏道交往颇密,且相互间有一定影响的,主要为管志道、陶望龄、潘士藻、汤显祖、焦竑、李贽诸人。关于袁宏道与李贽的交往及其所受卓吾影响容后再论,兹先略述宏道同管、陶、潘、汤、焦的交往及其相互影响的情况。
管志道(1536一1608年),字登之,号东溟,江苏太仓人。隆庆五年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改刑部,因反对张居正专政而被谪盐课司提举。外计,以老疾改仕。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撮论管氏之学云:
东溟受业于耿天台,著书数十万言,大抵鸠合儒、释,浩汗而不可方坳。谓:“乾元无首之旨,与《华严》性海浑无差别,《易》道与天地准,故不期与佛、老之祖合而自合。孔教与二教峙,故不期佛、老之徒争而自争。教理不得不圆,教体不得不方,以仲尼之圆,圆宋儒之方,而使儒不碍释、释不碍儒;以仲尼之方,方近儒之圆,而使儒不滥释、释不滥儒。唐、宋以来,儒者不主孔奴释,则崇释卑孔,皆於乾元性海中自起藩篱,故以乾元统天,一案两破之也。”其为孔子阐幽十事,言:“孔子任文统,不任道统,一也。居臣道,不居君道,二也。删述《六经》,从游七十二子,非孔子定局,三也。与夷、惠易地,则为夷、惠,四也。孔子知天命,不专以理,兼通气运,五也。一贯尚属悟门,实之必以行门,六也。敦化通於性海,川流通於行海,七也。孔子曾师老聃,八也。孔子从先进,是黄帝以上,九也。孔子得位,必用桓、文做法,十也。”按东溟所言,亦只是三教肤廓之论。平生尤喜谈鬼神梦寐,其学不见道可知也。泰州张皇见龙,东溟辟之,然泱儒释之波澜,终是其澜下人也。
由这段话来看,管志道乃耿定向(天台)的学生,在其时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论成为主潮的时代背景下,他虽欲辨儒、释,严守儒者立场,却又不能不受时代潮流左右,致使其学“大抵鸠会儒、释”而已,这其实也是泰州后学共具的特征。在泰州王门后学中,管志管思辨力并不甚强,所言“亦只是三教肤廓之论”,当然算不上一流思想家,但他也还是敢于说出诸如“孔子任文统,不任道统”之类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话,故而黄宗羲尽诋其学,严斥“其学不见道”,似乎太过苛刻。倒是今人嵇文甫先生在《左派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