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肥料利用及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肥料利用及发展.doc

我国肥料利用及发展 1 化学肥料利用状况 我国化肥使用发展很快,从2000年以来,我国化肥施用总量每年增长3.4%左右。2010年我国农田(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61亿hm2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为346 kg,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目前世界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约为120 kg(蔡荣, 2010)。因此,我国化肥总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生产实践表明,由于化学肥料本身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及农业措施等综合影响,化学肥料利用率很低。我国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利用率为10%~20%,钾肥利用率为35%~50%,因肥料养分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养分资源浪费是十分惊人的(李庆逵 等, 1998)。2010年我国氮肥总用量为2353.7万吨,氮肥累积利用率为45%~60%,氮肥的损失平均高达45%,相当于损失氮肥1059.2万吨,折合成尿素为2302.5万吨,按尿素价格为2000元/吨计算,则因氮肥利用率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460.5亿元(张民 等, 2004)。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农业成本,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和农产品的硝酸盐污染、氨和氮氧化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对臭氧层可能的破坏等(Yan et al., 2008; 刘宗岸 等, 2012; Soares et al., 2012)。据赖力等(2009)研究表明,2005年全国化肥施用环境成本共计188亿元,约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1.5%。可见当前施肥模式下的成本是相当大的。 由于经济、交通、地理位置等原因,我国各地单位面积施肥量差异很大,整体上东部地区投入高、西部地区投入低,且经济作物施肥量增长很快。2010年全国各省平均施肥量超过500 kg/ha的有天津、福建、广东、海南,施肥量在400 kg/ha以上的有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陕西,而贵州、西藏、青海等地平均施肥量不足200 kg/ha(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施用氮肥,到80年代开始大量施用磷肥。据统计,1991年我国施用的化肥N:P2O5:K2O比例为1:0.45:0.13,1995年为1:0.43:0.17,2001年为1:0.52:0.20,氮、磷比例较稳定且基本趋于合理,但是由于钾肥资源匮乏,钾肥用量一直偏低,与我国农业部的产业规划最佳施用比率1:0.43:0.30还有一段距离,与北美地区的1:0.38:0.45相比还相差很多,而且有机肥的比例急剧下降,大量秸秆直接燃烧,作物养分配比不合理(朱兆良 等, 2006; 高祥照 等, 2001)。 2 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 2.1 缓/控释肥料的概念及分类 缓/控释肥料又可以分为缓释肥料(S1ow Release Fertilizers-SRFs)和控释肥料(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CRFs)。缓释肥料是肥料施于土壤后肥料养分比常规水溶性肥料释放缓慢的一类肥料;控释肥料是采用一定的技术使肥料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按照一定的模式释放出来的一类肥料。我国樊小林等(2009)对控释肥的定义为:采用聚合物包膜,可定量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数量和释放期,使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吻合的包膜复合肥和包膜尿素。对缓释肥料的定义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制造的能使肥料中养分(主要是氮和钾)在土壤中缓慢释放,使其作物有效性明显延长的肥料,缓释期和缓释量无定量规定。 根据缓/控释原理,缓/控释肥料可以分为4类:(1)生物化学方法类,如添加脲酶抑制剂;(2)物理方法类,如包膜肥、添层肥、基质型肥料;(3)化学方法类,如脲醛类;(4)生物化学-物理包膜相结合类,主要是添加抑制剂与物理包膜相结合的方法(武志杰, 陈利军, 2003)。 2.2 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现状 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最早的是美国。1961年,美国TVA公司开始以硫磺为包膜材料研制硫磺包膜缓释尿素,同时进行硫包氯化钾、硫包磷酸二铵的研究,后来又采用沥青或石蜡进行二次包膜,增强了膜的抗水性,提高了缓释性能。1967年在加利福尼亚采用二聚环戊二烯和丙三醇共聚开发出醇酸树脂包膜肥料(商品名为Osmocote),首先在世界上实现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工业化生产(王正银, 201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对硫包膜尿素工艺进行改进,在包硫层外面涂上聚合物,以改善包硫尿素的释放特性,延缓尿素分子释放时间。这种肥料价格比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料便宜,因此在美国被普遍使用(张秀红, 2009)。日本紧随美国之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对缓/控释肥的研究。日本三菱株式会社于1961-1962年取得了尿素和异丁醛反应制备异丁叉二脲(IBDU)专利,1963年开始在日本市场上有产品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