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及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与启示 兰州一中 王顺 第一部分 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试题(Ⅱ)化学试题特点 一、对2008年理综(Ⅱ)化学试题的整体认识 总体特点:稳定、基础、灵活、创新。 试题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难度控制基本遵循了2008年《考试大纲》的各项指标,符合《考试大纲》的整体框架。 试题既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实现了高考试题的测量目标。 08年化学试题在题目立意和情景设置方面均有所创新,题目的灵活性和陌生度增加。 化学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但比去年同比略大 。 二、2008理综Ⅱ化学试题的主要特点 “稳定、基础、灵活”,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强化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考查,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减少。 淡化“热点”知识,强化能力考查(尤其是自学能力,从图像和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对重点知识多角度考查,体现学科内综合。 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对化学用语规范书写的考查。 第Ⅱ卷得分点大幅度增加,每空的赋分变小。 透新课程理念,在立意和设问方面有所创新 试题仍采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方式。 加大了有机化学的考查力度,重视对有机推断的考查 27.(15分)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的五种,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Y和Z的离子与Ar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且Y原子序数小于Z。. (1)Q的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晶体,俗名叫 : (2)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为 ; (3)X的常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 ,它的另一氢化物X2H4是火箭燃料的成分,其电子式是 ; (4)Q分别与Y、Z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和 ;Q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试题不足之处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1)试题知识覆盖面偏少,对某些考点多次重复设问。 (2)个别题目设问过于开放,问题不够明确,从而导致考生难于表述,参考答案也不够准确。 (3) 个别问题涉及的考点有超纲之嫌。 27.(15分)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的五种,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Y和Z的离子与Ar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且Y原子序数小于Z。. (1)Q的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晶体,俗名叫 : (2)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为 ; (3)X的常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 ,它的另一氢化物X2H4是火箭燃料的成分,其电子式是 ; (4)Q分别与Y、Z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和 ;Q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第二部分 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2008年甘肃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学生答卷情况抽样统计分析:化学试题Ⅰ卷考生答卷统计分析(样本1019 ) 一、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Ⅰ卷答卷分析 化学Ⅰ卷除8、11小题外,其余6个小题普遍得分不够理想。 7.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0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该题平均 分3.55 。 考查内容:酸碱中和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 、盐类水解. 平均分3.54。 9.取浓度相等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和,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原溶液的浓度为 A.0.01mol/L B. 0.017mol/L C. 0.05mol/L D. 0.50mol/L 平均分2.88。 1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 (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二、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Ⅱ卷答卷分析 (3)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