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三第二课应用创新演练知能综合提升.doc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是孝文帝改革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答案:A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解析: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C
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5.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这主要说明了( )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
③商业活跃 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A
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解析: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是其内容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8分)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4分)
解析:联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史实,再结合材料从中进行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应从鲜卑民族的特点和洛阳的经济现状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理由和目的。第(2)问应结合商鞅变法加强思想控制和孝文帝革除旧俗方面分析。第(3)问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说明。
答案:(1)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
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控制;“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