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脐疗法 细菌性痢疾 1方[药物]苦参8克[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或制成饼。[用法]敷脐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出处]《新医药通讯》(5):11,19722方[药物]大蒜适量[制法]捣烂成泥状。[用法]治泄泻暴痢或小儿下痢,贴脐上,或贴两足心。[出处]《千金方》 3方[药物]艾绒适量[制法]制成艾柱。[用法]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治一切痢。[出处]《千金方》、《针灸易学》、《针灸逢源》等,壮数从7壮至数百壮不等4方[药物]吴茱萸适量[制法]研末。[用法]敷脐,治寒痢。[出处]《鮲溪外治方选》 ? 急性肠炎 1方[药物]伤湿止痛膏[制法]剪成1.5×1.5(厘米)大。[用法]将选穴处皮肤以酒精洗净擦干后贴上药膏。贴穴: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合并急性胃炎可加贴中脘,药膏保留两天以后取掉。皮肤对药膏过敏者不宜用。[出处]《新疆中医药》(1):60,19852方[药物]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制法]切碎或捣烂,炒热。[用法]敷脐。用于急性胃肠炎。[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内科病症 感冒 1方[药物]葱白30克,生姜30克,食盐6克,白酒适量。[制法]共捣烂如泥[用法]纱布包敷脐上,热水袋熨之至汗出。时间不少于30分钟。用于风寒感冒。再盖被子,喝热水,取微汗。[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2方[药物]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适量[制法]研细末,水调或姜汁调膏。[用法]敷脐,胶布固定。用于风热感冒。[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1):38,1980 3方[药物]葱白30克,连翘15克[制法]共捣烂。[用法]用纱布包好敷脐上,等到将要出汗时,急喝白开水一杯,以加速出汗。用于风热感冒。[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 ? 中暑 1方[药物]仁丹15克[制法]研粉,温水调糊。[用法]填脐内,外用胶布固定。用于中暑。[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2方[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制法]食盐研细末,艾绒做成艾柱。[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柱灸之。用于中暑汗出脉绝者,在急救时应用。[出处]《针灸学简编》、《针灸学》 ? 支气管炎 1方[药物]防风、黄芪、肉桂各等分[制法]共研细末备用[用法]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穴,趁湿撒药粉0.5克于穴位上,外贴胶布44(厘米)固定,胶布过敏者改用面纱外贴,绷带固定。每隔3天换药1次,5~7次为一疗程,可连续用2~4疗程。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孕妇慎用。[出处]《陕西中医》(1):33,19892方[药物]五倍子、五味子或米壳适量。[制法]蜜或生姜汁调糁膏。[用法]贴脐,用于久嗽不止。[出处]《理瀹骈文》 支气管哮喘 ? 1方(拔火罐法)[用法]于脐部拔火罐,每次10~30分钟,以脐部轻度充血为度,1~3天1次。[出处]《浙江中医杂志》(5):233,19802方[药物]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葱白头3根[制法]前3味药碾成细末,同葱白头共捣烂如泥。[用法]敷贴脐孔,盖上不透水的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天2次。用于因风寒、饮食等外因引起的哮喘。[出处]《陕西中医》(针灸增刊):39,1981 肺炎 1方[药物]葱白、艾叶各6克[用法]共捣烂,包脐眼。另取一份,在虎口上刺出微血后将药包上,烧退即去药。用于小儿肺炎。[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2方[药物]白毛夏枯草、青蒿各31克[制法]共捣烂。[用法]包脐眼,热退后去药。用于小儿肺炎。[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呕吐 1方[药物]吴茱萸适量[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用法]敷神阙穴。[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2方[药物]大黄、丁香、甘草各等分[制法]混合粉碎为末,过筛,撒布于一张黑膏药中间。[用法]敷神阙穴,1日1换。用于胃中有热,食后即呕吐者。[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3方[药物]生姜、半夏各适量[制法]半夏研细末,与生姜共捣烂,或半夏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用法]敷脐。用于寒性呕吐。[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0):25,19904方[药物]吴萸、姜半夏各30克[用法]研末,每用适量,姜汁调膏贴脐,胶布固定,1日1换。尤宜内耳眩晕引起的呕吐。[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 呃逆(膈肌痉挛) (三味止呃散)[药物]芒硝、朱砂、胡椒各适量[制法]共研细末,分装备用。[用法]外敷于肚脐。[出处]《山东中医杂志》(4):1,987 胃痛 1方[药物]艾叶适量[制法]揉碎成艾绒,连同碎末,用酒炒热。[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直至痛缓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妙)。用于胃痛偏寒者。[出处]《中医外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