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
山东寿光二中 唐星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2、品味语言,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大家学过的诗。(课件显示余光中的《乡愁》,播放录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录音播放完毕)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余光中
师: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在这首《乡愁》中,余光中先生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愁绪,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下作者的游子情怀。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其人。(课件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疏通文意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
生:不好懂。
师:文章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散文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下面同学们速读全文3分钟,划出文章中提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句。
(学生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提示性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把你划出的句子给在大家读一下,说出提示了哪些内容。
生1:第一段“惊蛰一过,春寒加剧。”“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由雨写到思乡之情。
生2:第3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通过感觉写雨,重点写嗅觉。
生3:第4段中,“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这一段重点写观雨。
生4:第5段中,“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第6段中,“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这两段都是写听雨。
生5:第9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第10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这两段也是写听雨。
生6:第11段中,“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写雨的音乐。
生7:第12段中,“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作者又回到现实。
师:大家发言都非常踊跃,找的语句也挺准确,可是第2段大家没有说,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汉字。
师:正确。根据大家的回答,文章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第1段由雨季引出乡情,第2段通过汉字写雨,第3段嗅雨,第4段观雨,第5—11段写听雨,第12段回到现实。
老师板书 : 雨季思乡 嗅雨 观雨 听雨 回到现实
三、品味语言,鉴赏意境,把握情思
师:文章的标题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在文章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冷雨”,下面请大家找出在这些片断,反复诵读,讨论探究,鉴赏其意境,看看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学生诵读、讨论约10分钟)
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讨论鉴赏的成果,看哪一个同学分析得好?
学生1:我找的是第一段中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这一段文字位于文章开头,即点了题,又运用了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潮潮、湿湿、潇潇等词,形成了一种凄冷凝重的意境,“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作者由自然界的雨联想到内心的情感,做到了情景交融,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2:第3段“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