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堡寨聚落的发展与繁荣
——秦至明清传统堡寨聚落发展沿革研究
谭立峰①
摘要:我国堡寨聚落的发展历经新石器时代至原始社会末期的雏形期、夏至春秋战国的形成期、
秦至隋唐的发展期和宋至明清的繁荣期。本文着重探讨堡寨聚落发展期和繁荣期的发展沿革。在
这一时期内,我国建立起了完备的戍边体系,民间自发的堡寨聚落也大量出现.
关键词:堡寨聚落传统文化里坊制戍边体系 长城坞堡 山水寨
在历经了新石器时代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堡寨聚落雏形期、夏至春秋战国的堡寨聚落的形成期
后,始自秦朝,我国堡寨聚落逐步进入了发展期(秦至隋唐)和繁荣期(宋至明清)。我国堡寨
聚落已经从环壕聚落逐步发展出了堡寨、城市乃至军事堡寨,并建立了完备的规划体系。堡寨聚
落的进一步发展,使戍边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备。同时,民间自发建立的堡寨聚落也逐步出现。
一、秦至隋唐——堡寨聚落的发展期
堡寨聚落发展到隋唐时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戍边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另外,由jr个体经济
的发展壮人,非政府努i织已经有能力修建自己的防御体系,因此产生了自发性堡寨聚落形式。
1.“里坊制”城市走向成熟
我国城市里坊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秦汉时推行间里制度,汉长安城内有间里160
处,问里之间以街道相隔,主要的有八街九陌。当时的城邑内部人都由方格网道路划分。“每一
方格为一‘里’,里四周环以墙垣,内部街巷两侧为民宅,对外设里门与城市道路相通,一里中
之有一定的编户和管理机构,里门亦设专人把守,门制甚严。这种闻里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晚期
称为里坊制度,两者在本质上并无殊异,只是随着人口规模与编户建制的改变,里的大小在各时
期有所不同。城市改‘里’称‘坊’始自北魏平城,隋初正式以‘坊’代‘里’。”北魏洛阳城里
坊规划较为典型,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当时洛阳城内共有220里,或为贵族府第,或为平民
聚居。隋唐时期,里坊制度臻于完善,以唐长安城为例,充分利用地形,布局封闭。其平面方正,
每边开三门,宫城居中偏北,左祖右社,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城内东两向有14条大
街,南北向有11条火街,互成直角相交,把全城划为109个里坊。城内皇族居住区、政府机关与
普通居民I)(分开,市坊分立,坊设坊墙,整个长安城宛若棋盘,块块分立,便于加强管理和统治。
从长安城棋盘格形封闭式规划,可以看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后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2.秦长城与戍边体系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一方面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以利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
出于抵抗匈奴、加强国防的需要,不仅没有拆毁边地长城,而且在秦赵燕三国边地长城的基础上,
进一步大规模地加以修葺、连接和增筑,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戍边体系。这也是
军事性堡寨走向多样化的开端。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火量的城、障、亭、燧相结合的防
御体系。长城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城墙,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一般修建在险峻的山
梁岭脊之上或人河深谷之侧,以便“冈地形,用制险塞”:只有“草原、荒漠、川旷无险之处,
才平地起城”。
与长城城墙相结合的是沿边的大量城、障、亭、燧。所谓“城”,是指在长城沿线所修筑的
①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职称:讲师,邮编:300072,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2号,天津人学建筑学院,Email:
63.com
tanlf_arch@1
60
军事要塞,生要用以驻军,也用于住民,以利军民结合,共同守。p边防,开发边疆。如秦始皇二
十三年命蒙恬“城河上为塞”,并设置44县,就是在沿黄河筑长城的同时,在各要害处筑了许多
城塞,以加强对重点地段的控制与防御。又如在今河北同场境内的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许多
与长城紧密相连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所谓“障”,即边塞险要
处用作防御的城堡。颜师古在《汉书·武帝纪》中解释说:“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
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秦代亦当如此。秦始皇三十三年命蒙恬在阳山、北假中“筑亭障
障以逐戎人”,就是在修建长城的同时修建人量障塞的明证。障与城的Ⅸ别在大小不一和作用不
同:城比障大,既驻军又住民,用来加强重点地段的防御。障比城小,只住官兵,用来加强险要
之处的扼守。城和障都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亭是古代边境上监视敌情的岗亭,往往与障、
燧相结合。燧,本指古代报警的烽烟,实际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