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总复习苏教版语文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一).docVIP

2013高考总复习苏教版语文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高考总复习苏教版语文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一).doc

单元综合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芰荷(jì) 隧道(suì) 兴奋(xìnɡ) B.峥嵘(zhēnɡ) 皱褶(zhé) 碾轧(yà) 吸吮(yǔn) C.侘傺(chì) 荆棘(jīnɡ) 温驯(xún) 梦魇(yǎn) D.攘诟(ɡòu) 虔诚(qián) 埋怨(mán) 怂恿(sǒnɡ) 解析:选D。A项,兴应读xīnɡ。B项,褶应读zhě;吮应读shǔn。C项,驯应读x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苍茫 粗糙 温馨 憾天动地 B.谣诼 贪婪 笨拙 理直气壮 C.娇瞋 惆怅 聘礼 壮志未遂 D.斟酌 慷概 莫名 无限暇思 解析:选B。 A项,憾—撼;C项,瞋—嗔;D项,概—慨,暇—遐。 3.(2011·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提出”无此意。“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合适”一般作形容词,“适合”一般作动词,结合语境应该用“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选A。A项,高屋建瓴:指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屋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B项,繁文缛节:指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此处应用“繁冗拖沓”。C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此处可用“青睐有加”。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可用“不绝于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解析:选D。A项,主语残缺,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不清楚;B项,宾语残缺,在“输送氧气”后面应补上“的能力”(或搭配不当,将“锻炼……吸收、输送氧气”改为“增强……吸收、输送氧气的能力”);C项,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应加“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中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