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经》理论探讨
四季四方的风寒暑燥湿气象变化。第五。人的五色五声相应五音,用五音理论诊候人的宫商角徵羽声
音变化,区分阴阳二十五人体器质。第六,人的阴阳气血变化相应六律,用六律六分吕律诊候三阴三
阳十二经脉之有余不足。第七,人的颜面眼目毛发口齿相应七星,用七星规律诊候日月五星超赢退缩
亏蚀,人的牙齿毛发耳目润泽枯燥顺逆。第八,人的心肝意志神气相应八风,用八风规律诊候八方之
风气启闭二十四节气寒温变化,区别虚邪贼风及其相反。第九,人的九窍节解相应九野,用九野理论
诊候人体三百六十五节解及气穴流注规律以及相对施用补泻方法。因为大衍之数开始于一而终结于
九,九九变化八十一。是相对适应观察天地之间的伟大规律,这就是九针的解释。
《内经》 “治半夏’’“秫米” 名实考
朱鹏举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灵枢·邪客》所载专为不寐而设的半夏汤。是历代医家广泛应用的一首效方。然而,南于《内
经》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农业史上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所以《灵枢》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
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治半夏
关于“治半夏”是何种半夏,古代注家多置而不论,唯明代李中梓做过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说g
“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内经知要》)然而,半夏炮制之法甚多,临床常用者即有法半夏、
姜半夏、清半夏数种,显然仅凭“制过半夏”这一笼统的解释,我们依然很难弄清“治半夏”究竟是
哪种炮制品。
《内经》之外,中国古典医籍中不但没有关于“治半夏”的记载(引《内经》者除外),而且也
缺少与此治字相类似的用法(至少笔者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中未曾检索到)。考诸出土文献,
古医家常有将“冶”字冠子药名之前者,如马王堆汉墓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冶菌桂”、“冶矾”、
“冶黄芩”、“冶半夏”之类的词语出现二十余次Ⅲ,而《武威汉代医简》中则有“冶龙骨”之例121。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医心方》卷二十一引《集验方》‘已冶艾叶一笛’。冶字日文
训释为碎,帛书医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同样意义的冶字也见于《流沙坠简》和《汉代武威医简》。”
哺1按照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五十二病方》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武威汉墓大约下葬于东汉早
期,如此则《内经》汇编成书的时代西汉中后期恰好处于二者之间。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治”、“冶”
二字形体相近,笔者认为《内经》“治半夏”应是“冶半夏”之误,如此则其用法正好与这一时期医
家的用词习惯相合。查《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一书,仅“冶龙骨”一词就至少两次被手民误植为“治
龙骨”H1,以今例古。我们推测“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想来并不为过。所以,笔者郑重建
议根据出土文献将《内经》的“治半夏”校改为“冶半夏”。
《说文·炎部》云:“冶。销也。”段注云:“销者,铄金也。灸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日冶。”
拍1可以看出,冶之本义为冰之融解,引申为金之熔化。如此,冶字可作碎解亦在情理之中,日文将冶
字训释为碎可谓渊源有自。“治半夏”即“冶半夏”, “冶半夏”即将半夏弄碎入药,心中疑惑涣然
冰释。
~179—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回顾半夏炮制方法的沿革,最甲I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没有船下关于半夏炮制方法的记载,
东汉末年,张仲景最早提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的方法炮制半夏(《金匮玉函经》),其
后,南朝梁之医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亦有类似记载,而其他名目繁多的炮制方法多为宋代以
后医家所创哺1。据此分析,《内经》所谓“冶半夏”很可能就是将经过初步清洁处理的半夏弄碎人药,
或者是经过“汤洗”(热水洗)的半夏。毫无疑问,前者就是生半夏,而“汤洗”之半夏,也与今天
的生半夏极为接近。
要之,《内经》的“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即将半夏弄碎人药,其实质与我们今天所用
的生半夏并无二所致,而李中梓“治半夏j犹言制过半夏也”之论实属望文生义,不足为训。
、二、秫米
对于秫米的解释,今人多依张介宾、李时珍、丹波元简等人之说,谓秫米即“糯小米”、“黏粟”、
“糯粟”、 “黄糯”,也就是黄黏米…。然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尚有待于商榷。
秫为黏粟说之外,有医家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