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人机助降系统研究.doc
无人机助降系统研究
(一) 无人机研究热潮分析
无人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可重复使用的航空器的简称,英文常用Unmanned Aerial Vehicle缩写为UAV。无人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此后,无人机经过了无人靶机、预编程序控制无人侦察机、指令遥控无人侦察机和复合控制多用途无人机的发展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无人机在几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由此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
表1.1 历次参战的无人机机型
历次战争名称 参战的无人机机型 越南战争 AQM-34“火蜂”、QH-50 第四次中东战争 BQM-74C“石鸡”多用途无人机 贝卡谷地空战 “猛犬” 1991年海湾战争 “先锋”、“敢死蜂”、“指针”, MART, CL-289等 1995年科索沃战争 “捕食者”、“猎人”、“先锋”、“红隼”、CL-289、“不死鸟”等 俄罗斯车臣反恐战争 “蜜蜂”-1T、图-243 2001年阿富汗战争 “捕食者”、“猎人”、“全球鹰”等 2003年伊拉克战争 “捕食者”等十几种无人机 当前美、以反恐行动 “捕食者”、 “猎人”、“搜索者”
表1.2 历次参战的无人机完成的主要作战功能
历次战争名称 主要作战功能 侦察 欺骗 干扰 监视 中继 对地攻击 越南战争 ( 第四次中东战争 ( ( 贝卡谷地空战 ( ( ( 1991年海湾战争 ( ( ( ( ( 1995年科索沃战争 ( ( ( ( ( 俄罗斯车臣反恐战争 ( ( 2001年阿富汗战争 ( ( ( ( 2003年伊拉克战争 ( ( ( ( ( 当前美、以反恐行动 ( ( ( (
无人机热是新技术革命与新军事变革两股大潮交汇的结果,它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新技术革命为无人机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新的传感器和武器载荷更小、更轻、功能更强,每单位重量可以产生足以用于实战的作战效能。传统上数据链是无人系统的致命弱点,而新的数据链能够提供高带宽的连通性,为飞行器的指挥与控制、载荷的指挥与控制,以及实时数据传输提供了可靠保障。微处理技术的进步、软件开发、先进的惯性导航及全球定位系统,使自主飞行能力和传感器数据的机载处理能力更加强大。复合材料及改进的动力装置使机体更轻、更小,隐身性能更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燃油效率,使其续航能力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
无人机系统以其机动灵活、持久飞行、易于维护和“零伤亡”等特点几乎渗透到战场空间的各个领域。与有人机比,无人机有五大优势:一是可长时间执行空中任务;二是可替代有人驾驶飞机进入核/生/化等污染环境执行任务;三是不存在飞行员伤亡,政治和军事风险较小;四是由于不考虑人的因素,可承受更大的载荷,飞机的隐身和机动性上可实现质的飞跃;五是全寿命费用低、作战效费比高。与卫星相比,无人机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强等优势。由于无人机系统的突出特点,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意义与日俱增。
图一 中国无人机航拍钓鱼岛
(二) 无人机助降系统的意义
无人机回收系统负责无人机的着陆回收,它包括回收装置(如滑行跑道,网状回收装置,杆状回收装置等形式)和助降系统。助降系统用于帮助无人机“知道”回收装置的位置,精确控制自身的姿态和轨迹,完成安全着陆的任务。
在助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交织着机载定位系统和计算机视觉这两条主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GPS系统处于尚处于未全面建成阶段。这一阶段,GPS的覆盖能力和定位精度有限,人们较多的研究计算机视觉在无人机回收系统中应用,但该研究受制于当时处理器的能力。随着美国政府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系统,军用GPS(P码)的定位系统的精度小于1米,利用DGPS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的精确定位。这一阶段主要以GPS引导无人机回收,国际上对以计算机视觉引导无人机回收的研究渐渐降温。
图2 美军利用GPS回收无人机
图3 美军撞绳回收细节
目前,无人机主要依靠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进行导航,然而,导航过程中惯性器件具有累积误差,对初始值过于敏感,而GPS并不是总是可获取的,并且即使是可以获取,其精度(美国军方仅开放民用级的C/A码,只能达到6~8米的定位精度)满足不了无人机回收需要的分米级的定位精度。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GPS的垄断,我国大力开展北斗系统的研发工作。但目前北斗系统仍处于建设过程中,其覆盖范围有限,为东经约70°-140°,北纬5°-55°,其精度目前仅为20米左右,尚无法满足回收系统的精度要求。此外,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