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pdf

蝗压廛丛型苤查至Q!至生垒!鲞箜里翅!g迪坠!婴!!垒!:量!卫塑坚尘竺垫!至:y!!:垒!:盟!:里 577 综述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Theresearch of in developmentbiologicaltherapiespsoriasis 马晓蕾,周 城,蔡林,李文海,张建中 MA Xiao—lei,ZHOUChen,CAILin,LIWen—hai,ZHANGJian-zho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44) 【摘要】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生物制刺便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 治疗方法。该文旨在回顾银屑病发病的免疫机制基础上.主要对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银屑病;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63(2012)09—0577—0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我国的 形成细胞增殖。TNF—d是T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之一,能 患病率为0.59%,男性高于女性Ⅲ。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精神神经和生活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类分子,促进了T淋巴细胞与角质 惯、药物和环境等因素有关【2】。由于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且 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内角质蛋白 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效果大多只能达到近期临床疗效,难以 表达模式的改变,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角化不全、表皮突延 治愈。目前口服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维A酸类、环孢素、他 长、颗粒层消失、炎症浸润及微血管形成囹。基于对这种免疫机制 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抗生素、传统的中草药或中成药等,但 的了解,人们研发了一系列拮抗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 由于长期应用,药物缺乏组织特异性而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2生物制剂简介 限制了其应用。外用药如焦油制剂、地恩酚、糖皮质激素对于皮 损面积小且病情轻的患者效果较好,但对于皮损面积大且病情 生物制剂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 严重的患者。效果欠佳且长期应用易引起不良反应。物理治疗 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主要用于疾病的预 独口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和窄波紫外线(NB—UVB),效果 防、诊断和治疗。其作用机制为模拟或干扰体内某种蛋白分子 较好,但长期应用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作用尚有争议。近年来 的功能【4]。目前,生物制剂已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 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 的某些疾病。近些年,其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过 病,生物制剂便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 去的几年中,随着对银屑病免疫病理机制理解的深入。特异性 旨在回顾银屑病发病的免疫机制的基础上,主要对银屑病的生 针对产生银屑病皮损的多种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银屑病的治 物制剂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疗,已获得批准的治疗银屑病及银屑病关节炎的生物制剂.包 括2种干扰T细胞功能的生物制剂(阿法西普和依法利珠单 1 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是免疫炎症介导的疾病。皮肤 和戈利木单抗),1种抑制7肼F—d的可溶性受体(依那西普),1 组织病理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在其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皮肤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 胞加工、处理抗原,并与初始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初始T淋巴 细胞转换为记忆一效应T细胞,后者进入

文档评论(0)

syf285160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