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设计问题讨论涂津.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基基础设计问题讨论涂津.ppt

地基基础设计问题讨论 主讲人:涂 津 一、场地划分的新规定 89规范首次列入场地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作为划分场地类别的两项因素,经过实践发现89抗规的划分方法存在下列缺点: 多层土剪切波速采用以厚度为权的平均方法,不能使多层土与均质土层等效,平均的物理意义不清。 对于各分层土土质和剖面顺序完全相同仅覆盖层厚度不同的两个场地,在覆盖层厚度较小场地条件较好反而出现划分为不利的类别,不合情理。 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处于不同场地的分界附近,实测误差可使场地类别划分结果产生跳跃。 2001抗规中关于场地划分方法提出下列修改: 剪切波速的平均方法改为以走时为权的平均,称为等效剪切波速,即多层土与均质土在剪切波速传递时间上等效。 适当调整不同类别场地的分界。 对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不同类场地分界附近(相差±15%范围内)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时,允许对反应谱特征周期采取内插取值。 新的划分方法结果对Ⅰ类与Ⅳ 类场地有所缩减,对Ⅱ类与Ⅲ类场地有所扩大,进一步避免了类别之间的跳跃。 岩土勘察和基础抗震设计的改进 89抗规与2001抗规在勘察与基础设计方面的简要比较 二、土动力特性与地震动反应谱 90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按烈度划分为5个等级,即≤5度、6度、7度、8度和≥9度。烈度对应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6、7、8、9度分别取重力加速度的5%、10%、20%和40%,即0.05g、0.10g、0.20g和0.40g。 2001年8月1 日公布取代90区划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标准场地(相当于Ⅱ类场地) 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按峰值加速度分为7个等级,即 0.05g、0.05g、0.10g、 0.15g、0.20g、 0.30g和0.40g。考虑震级、震源机制和震中距的影响,同时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2001抗规对“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进行了适当调整,定义了三个设计地震分组,给出了我国县级及以上城镇中心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基准场地阻尼比为0.05的设计加速度反应谱设计特征周期分别取0.35s、 0.4s 和0.45s三档。相比89规范特征周期相应延长0.05s。大致反映近震、中震、远震的影响。(待续) 2.(续) 于是按地震动参数抗震设计时,将有21个分档.对 结构所遭遇的地震作用的估计较以往规范更为细致。 为此烈度与地震加速度及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要作 相应改动。 αmax 与地震峰值加速度关系 场地土类别与Tg特征周期关系 设计地震反应谱的调整 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层钢结构、隔震 消能结构的出现,89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已经不满足建筑 结构发展的需要。89规范中关于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的 概念以及地震的动参数区划中关于特征周期的规定也需 要发展。 修订后,设计反应谱的范围由3s延伸到6s,分为直线 上升段、水平段、曲线下降段和斜直线下降段四个区段。 一般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反应谱在5Tg以内与89规范 相同,从5Tg起改为斜率为0.02的斜直线下降,保持了规 范的延续性。 设计地震反应谱的调整(续) 当结构阻尼比不等于0.05,设计反应谱在ζ = 0.05的 基础上调整: 水平段数值乘以阻尼调整系数η2 η2=1+(0.05-ζ)/(0.06+1.7ζ)≥0.55 当小于0.55 取0.55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由0.9改为: γ=0.9+(0.05-ζ)/(0.5+5ζ) 斜率为0.02的直线下降段的斜率η1由0.02改为: η1=0.02+(0.05-ζ)/8 当设计为RC结构时,阻尼比为0.05, η2=1, γ=0.9, η1=0.02 2001规范设计反应谱 全钢、钢混、钢筋砼结构不同阻尼比时 设计反应谱 三、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取值的控制 2001抗规以特征周期、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扭转效应(偶然偏心、单向和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结构抗震措施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建筑结构地震作用。 Ⅰ、Ⅱ类场地特征周期比89规范分别延长0.05s, Ⅲ、Ⅳ类场地特征周期比89规范分别延长0.10s 。因为我国过去的规定相比世界大多国家偏短。根据国力的增强,建筑抗震能力也应有所提高接近国际标准。总体上提高了中等高度房屋和单层厂房建筑的地震作用。使量大面广的一般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