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安顺调查研究-资料,安顺百年婚宴,安顺航天研究业,安顺电力设计研究院,安顺资料员招聘,熊安顺,王安顺,安顺二级建造师挂靠,安顺天气,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顺的发展变迁:
资料纲要:一、文化、历史传统
二、发展变迁: 1.经济发展:(工业发展 (农业发展 (旅游业发展
2.城市发展:(发展规划 (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三、民风民俗: 1.饮食
2.其他特产风俗:(地戏 (蜡染 (三刀
一、文化、历史传统:
1、境内春秋时期为牂柯国辖地,战国时为夜郎国辖地。
2、秦置郡县,属象郡夜郎县。
3、汉重置郡县,属健为郡夜郎县,后改隶牂柯郡。
4、三国、两晋时仍隶牂柯郡,名谈指县,南朝隶宁州夜郎谈指县。
5、隋置宾化县。唐置望江县,据《安顺府志》考证,县治在今宁谷。
6、宋置普宁州,州治在今杨武。时州、县只为孤立据点,地方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罗殿国普里部,治所在今杨武。
7、元宪宗七年(1257)改普里部为普定府,大德七年(1303)改府为路。今安顺之得名,始于至元十一年(1351)置的安顺州,治所在今旧州。
8、明洪武五年(1372)改普定路为普定府,十五年(1382)在阿达卜建普定卫,十六年(1383)和十八年(1385),分别撒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
9、明成化年间迁州治于普定卫,万历年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
10、清康熙十一年(1871)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府、县同城门、民国三年(1914)年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普定县治移定南(今普定县城关镇)。
黔中古邑安顺及其文化
安顺市,座落于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边鄙之都会、滇黔之要区”,“滇黔之通道,楚粤之屏藩”之说。其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
当所辖关岭的鱼龙和平坝恐龙的绝望吼声消失上亿年以后,古代原始先民相继在普定穿洞、平坝飞虎山、西秀区猫猫洞、象鼻洞等山洞里,创造了安顺远古的物质文明和洞穴文化。大量石器和骨器的发现,对“方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证。填补了中国历史上南方无骨器的空白。在飞虎山发现的迄今贵州第一块彩色陶器残片,表现了先民制陶器工艺的精湛,展示了远古“安顺人”审美观念的追求。
公元前十四世纪初的殷商时代,安顺一带隶属鬼方。春秋战国至秦汉,安顺的版图时属于牂柯郡,时隶夜郎国,时辖夜郎县。此时,中原文化在安顺己露端倪。从平坝到安顺一带大量的汉墓群,特别是安顺宁谷汉墓、汉窑、汉遗址三者合一,成为贵州的独有。其出土的青铜器、长乐未央瓦当、告冤牌、五铢钱等,说明安顺这一块土地应是古代牂柯、夜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虽然相对闭塞所带来“夜郎自大”的谑语,但却以“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的实力震动汉室天子,特绶夜郎王印。后汉时期,蜀相诸葛亮南征孟获,给安顺带来了众多的传说。至今那些以人名或事件命名的地万俯拾皆是。如孔明塘、孟获屯、马刨井、晒甲山、关索岭等。而位于晒甲山上的千古之谜“红崖天书”,有一说就与诸葛孔明有关。联想到关岭境内的马马岩壁画、汉元洞壁画、牛角井壁画,以及对 “红崖碑”的众家之说,即:殷高宗伐鬼方纪事碑说、大禹治水纪功碑说、彝人祀祭说、明初讨伐燕王檄文说、清代吴三桂藏宝说、外星人留迹说、石花说等等,诸葛亮教土人说也只能是一家之言,有待有识之士去破解。
三国时,罗甸王济火协同蜀汉平普里仡僚反叛有功,获赏赐而据有现西秀区、平坝、普定一带为普里部。唐朝时设“羁糜州”—— 琰州,宋改设普宁州,元设普定府,下置四州,有安顺州、习安州。明洪武十六年习安州并入安顺州。明成化年安顺州迁入普定卫,州卫同治,原安顺州为旧州。这一段时期,安顺一带为土司政权,其文化仍以本土民族文化为主流。而安顺的开发,应是明洪武年征南之后。傅友德将军的运筹帷幄,先锋顾成的所向披糜,安陆侯吴复的建城有功,使唐宋时隶属普定路的阿达卜,终成有高墙门楼的城市—— 普定卫。之后,大臣的建议被采纳,入黔三十万大军的部分“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史称“调北征南”的结果,是以屯军驻地命名的村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在安顺一带。来自江南的屯军,把江南先进的农耕和文化带来黔土,开发了这一古老的土地,使安顺走向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万历三十年 (公元1602年),安顺州升为安顺军民府。到明代中期,这里日渐兴盛,商旅瞩目,成为襟带三州之区,控引百蛮之域(《贵州图经志》)。当大旅行家徐霞客路经此地时,盛赞:“城堰峻整,街道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渐次,安顺又历经“调北填南”、“抗日烽火”、“解放炮声”、“三线建设”等几次大的历史变迁和移民活动,大量北方人、江南人涌入安顺,各地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型的安顺地域文化,以丰富性和独特性、亘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