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灾害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学报,自然灾害学概论,灾害学,自然灾害学专业,自然灾害学导论,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沈金瑞,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第一章 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1.1自然灾害 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 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 灾害群聚: 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 单位:% 灾害群发: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 单位:% 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 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 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 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 ——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 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 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 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综合加重机制——即通常所说的“1+12”的系统放大机制,是灾害系统致灾群发与群聚在成灾过程中的集中表现。 1.2自然灾害分类 1.2.1 灾害的类型 按成因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人为灾害三类。 ①自然灾害——因自然变异为主因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即“天灾”。又可分为:天文灾害和地球灾害。 ②人为自然灾害 从成因上看,人为自然灾害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 ③人类及社会灾害——由于人为因素为主因,并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即“人祸”。 按灾害形成过程的时间缓急划分 ①突发性灾害——指持续时间短,起始速度快的灾害。即突然爆发、发展迅速、使人猝不及防,给社会造成震动或激变。一般指自然灾害,即狭义的自然灾害。 ②渐发性灾害——指持续时间长,起始速度慢的灾害。即发展缓慢、逐渐成灾,但影响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如不及时防治,同样可以造成巨大损失。 按损失划分 ①直接损失——由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不动产)直接经济损失,按单年价格折算。包括:固定资产损失和直接造成的减产或损失。 ②间接损失——是一个争议较多,较难计算的问题,多数人应包括: 社会经济关联型损失——指由灾变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它破坏,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关联型损失。 灾害关联型损失——指由一种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资源关联型损失——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损失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包括灾害中的自然资源破坏在可持续意义上对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 按致灾因子划分 气象、水文类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冰雹、连阴雨等; 海洋类灾害——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 地质类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地震类灾害——地震; 生物类灾害——病害、虫害、鼠害、毒草等; 土地退化类灾害——土壤侵蚀、风蚀沙化、草地退化、土地盐碱化等。 1.2.2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气象、水文灾害 含义——指由大气、水文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害或有害影响。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地形;经济;人口以及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分布特点——A具有显著的地区特点(南北方、东西部、内陆沿海、高山平原等差异,这不仅反映在灾害类型上,更表现为同一灾种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特征。);B群聚性和群发性特征(指一种或多种气象、水文灾害常可在某一地区或不同地区同时或相继发生——群聚/多度;同时,

文档评论(0)

my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