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方中的药证药征小结.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卷一 表部药 麻黄 开郁散结,解表发汗(也能利尿)。主治因津血、水分瘀滞 郁结于体表、肌表所致的身疼痛、无汗(包括汗极少、粘稠 之类的情况)、身体水肿浮肿(以全身性和腰以上的水肿为 主)、鼻塞不通之类的情形,常有脉浮紧、脉紧(脉有力、 拒按)之类的表现。 常用量5 克、10 克。 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个人体会: 1、麻黄煎煮时,古经方常有先煎、去上沫的说法,但我在 药店买到的麻黄,没有一次是能煎出“沫”来的。对此,我 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先煎、去上沫”,直接煎煮;或 在方中加味生甘草(用量约为麻黄用量的 1.5~2 倍)以消除 麻黄的毒副作用(诸如心悸心慌、兴奋失眠、头痛眼痛、尿 精 (在尿尽的时候常会有清水样的精液渗出)之类的表现)。 二是先煎五(5 克麻黄)或十(10 克麻黄)分钟(按1 克麻 黄煎一分钟去累计),然后倒掉药汁不用,以药渣入药,这 样既不会影响麻黄的药效,也能有效降低麻黄的毒副作用; 还可以再加味生甘草 (这时生甘草的用量可以少些,一般与 麻黄等量就可以了)。 2 、用炙 (蜜炙)麻黄,直接入煎就行,不用再另作处理, 麻黄作用既能得到保存,毒副作用也比较少。但必须注意的 是,炙麻黄的作用与生麻黄是一样的,而并不是现在一些药 书上所说的 “变成平喘止咳了”的那种说法的。 桂枝 治气上冲 (或外突)的感觉以及由此所致的心动悸、胸满气 喘、头颈痛、身体酸痛疼痛,小便不利、头晕、脘腹动悸、 脐腹动悸(此时常须与茯苓、白术或苍术、泽泻之类的药物 同用)之类的表现。常有脉浮、脉促(寸比关浮显、关又再 比尺浮显)、脉聚寸(寸部最浮显、关尺部偏于沉隐)、尺部 独隐(寸与关浮显,尺部不浮显)之类的脉象表现。 常用量10 克、15 克。 必须注意的是,古经方中所用的桂是指桂枝而不是现在一些 解释所说的肉桂,所以通常都会有桂枝、去皮、桂心(去皮 后的木心)之类的说明或说法,摆明就是说不是用桂皮(肉 桂)的了。 黄芪 治表部(肌表)津血虚衰、营养不足所致的恶寒怕冷怕风、 肌肉萎缩痿软无力、肌体麻木麻痹不仁之类的证情,并常有 肌表疮痈塌陷色淡不发、肌表溃疡面创面久不收口、自汗恶 寒、身体 (肌表)水肿浮肿 (此时常须与发汗药(如麻黄之 类)或袪湿利尿药(如苍术、茯苓、防己之类)同用)之类 的表现。 常用量10 克、15 克。 黄芪与炙麻黄同用(黄芪用量须大于或等于炙麻黄的用量), 对治疗流鼻涕而喷嚏不止的病证有良效。 淘宝团购,马上去看看吧! 防风 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量极轻微,故黄芪更适用于表虚寒证的 重证而防风更适用于表虚寒证的轻证。 常用量 10 克、15 克。与炙麻黄同用时,用量常须是炙麻黄 用量的两倍。 另外,防风还对砷中毒 (砒霜类中毒)有一定的排毒解毒的 作用。 葛根 治疗表部、肌表津血虚衰不足的虚热证所致的肌肉强直、僵 硬证,以头颈、肩颈、项背、腰背的强直、僵硬(即所谓的 “强几几”)的表现为使用指征,无论是落枕、闪腰、颈椎 病、腰椎病,只要有上述的强直、僵硬的表现的,都可以对 证使用而获效。而并非现在一般所认为的是解表药、清胃热 药之类的那些作用。 常用量15 克、20 克,大剂量可用到30 克。 葱白 有杀菌、发汗、开郁散结的作用。常有面热如醉而又恶寒而 不发热 (或恶寒较重但发热却极少)的表现。葱白的开郁散 结、发汗解表的作用和原理与麻黄相似,但力量之微,则与 麻黄不可同日而语,是望尘莫及的。因此麻黄更适用于实证 的治疗,葱白则更适用于虚证的治疗。 常用量10 克、15 克。不宜煎煮过熟,否则有效成分将消失, 因此宜取汁服或取汁兑药服。煎汤时可将葱白捣烂,待药成 时后下,搅匀、药沸即可取服。 卷二 祛痰瘀药 苏子 (苏叶) 祛痰瘀、利咽喉,对咽部有痰涎堵塞的感觉有一定的治疗效 果。一般认为,苏叶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但根据我个人的经

文档评论(0)

润笔+解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3300101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