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燃烧学
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094240
R0110 重型燃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研究
谢刚,祁海鹰*,李宇红,冯冲,陈晓丽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联系作者: 电话/传真010 hyqi@mail.tsinghua.edu.cn
摘要:为了使R0110 重型燃机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场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在低压模拟条件下进行了单管
试验调试。发现满负荷时的温度不均匀度远高于设计值,而且其径向分布也偏离设计曲线:在叶根和
叶尖处偏低,中上部则偏高,经多次调试均未根本改善,反使燃气导流管两侧壁温升高,而不得不在
当地加开了两个射流孔。扩大原设计的射流孔径,可有效降低最大不均匀度,但对周向不均匀度影响
有限;只有当降低值班燃料的比例后,温度场品质才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分析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原
设计的大射流孔(称为“主射孔”)的周向布局过于集中,使调整孔径的措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为
此,本文提出,要首先从孔布局上,合理分割整个掺混截面上的燃气热流,避免由于射流的阻塞作用
使局部的燃气热流量过大或不足。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孔径调整,才能调试出应有的温度分布。
关键词:DLN 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品质,掺混特性,射流孔尺寸和布局,热流分布
1、概述
R0110 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 110 MW 机组,设计有带20 个火焰管的逆
流式环管型燃烧室。燃烧室按径向燃料分级模式[1] ,将头部燃烧区分成中心和环形两部
分,分别按稀相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方式运行,以实现干式低污染(DLN )的设计思想。
中心燃烧区还设有用于稳定火焰的值班喷嘴。
众所周知,燃烧室研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出口温度场调试[2] 。由于受燃烧、
掺混特性及二次流道中的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调试变得相当困难。实践表明,原
始设计的出口温度分布往往不满足设计要求[3,4],为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调试,通过改
变掺混孔孔径或位置,来达到调试目的。
为了给设计和试验调试提供理论指导,人们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
究。如将燃烧室掺混段抽象为一个交错射流模型,研究在不同的湍流度、旋流强弱等来
流条件下,射流孔几何特性(直径、间距、排数等)和射流/主流动量比等参数对温度均
匀性的影响[5-10] 。发现在确定的掺混距离下,射流/主流动量比J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且与掺混孔间距S 存在最佳配比。这就是说,处理好射流速度和孔布局之间的关系是
一个关键。主流旋转对燃气掺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主流湍流度在 1.3%-12%范围内
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不大;上、下射流动量不一致会引起温度分布的不均匀;二次流道
[11]
内不规则流动对掺混特性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可通过加装挡隔板予以消除之 ;适当的
混合长度和射流孔周向间距都是获得良好温度场品质的必要条件[12] ,对环管型燃烧室,
混合长度一般取火焰管直径DL 的1.5~2.0 倍;射流深度一般在0.35~0.65DL 范围内变动
[13]
。
R0110 燃机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场调试是在单管试验中进行的。为此,取了一个火焰
筒及相应的扇形二次流道,在低压模拟试验系统上对满负荷条件下的出口温度场进行了
试验。每次试验都是根据上一次测试结果,提出新的方案,对参数和结构作了适当调整
改进后进行的。在试验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后续改进措施。
2 、试验系统、方法和条件
2.1 试验系统 燃料 流量计 P, T, C
由空气系统、燃料系统、试验件(燃
试验件 外排
烧室)和测量系统组成(图 1)。出口温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800%2f1100kV开关设备用大型环氧浇注件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pdf
- T—MPLS与流量工程的研究.pdf
- 919合金型材挤压和热处理工艺的研究.pdf
- ZnO压敏薄膜晶界效应研究的论文.pdf
- 600MW火电机组黑启动过程仿真分析中大型辅机启动模型研究确定.pdf
- SGLZ-Ⅲ型渣罐喷涂技术研究.pdf
- BP神经网络对驻极体麦克图像特征识别研究.pdf
- Sol-Gel法制备二氧化硅%2f有机硅杂化涂层研究.pdf
- WCDMA与CDMA2000功率控制研究.pdf
- CFB锅炉燃烧劣质煤降低飞灰含碳量研究的论文.pdf
- p38+MAPK信号在N-乙酰半胱氨酸保护高氧肺损伤中作用研究.pdf
- 氨基甲叉羧酸化合物与氨基甲叉膦酸化合物阻垢缓蚀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pdf
- MODIS巢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监测研究的论文.pdf
- CaBi4Ti4O15高温无铅压电陶瓷B位高价掺杂改性研究.pdf
- DWI和ADC值测量在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pdf
- Li2CO3-BaCO3参和β--Al2O3型CO2传感器辅助电极反应的研究.pdf
- 1064nm可编程半导体激光脉冲种子源研究.pdf
- SrBi2Ta2O9纳米颗粒Raman光谱研究.pdf
- FEM和气隙探测线圈法相结合的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电磁场研究.pdf
- “冶金节能和环保”研究梯队简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