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周泉根《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重申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A],《新东方》[J],2015第二期。.doc

5 周泉根《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重申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A],《新东方》[J],2015第二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重申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周 泉 根 (海南师大 文学院,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重申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A],《新东方》[J],2006第二期。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Email: quangenxingzhou@163.com ; pusu95@ 【文献摘要】: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风标。它以文本的形式、感性的形象,向历史敞开,显示那个时代的一份和全部。主题和结构、题材和体裁都携带着历史的信息。欲还文学史以本身的多元复杂,则必然要求联系社会史。现代主义哲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提供的新的视角也给我们的文学的他律研究启示了新的空间。而作为过渡转型期近现代中国所引发的外在秩序的混乱和内在价值的紧张导致了一系列的二难选项:启蒙与救亡、改良与革命、保守与激进。二难之间的紧张关系所构成的历史环境,是近现代文学最基本的发生及生存环境,也理所当然地构成了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最宽厚的历史天幕。 【文献关键词】: 文学研究 可以观 转型期 社会历史批评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p5)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为从古典农耕社会范型向现代工业社会范型转变;从静态的社会性质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现代化发生类型上看,中国社会转型主要源于西方的刺激和示范作用,属于后发外生型的日德模式,区别于早发内生型的英法模式。 这次深刻转型带来的直接社会现实,便是“政治的权威与权力危机,社会的认同与整合危机,文化道德的失范与脱序危机数症并发,使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乱局之中”。[2](p8)而与社会外在秩序的混乱互为因果的是社会内在价值的紧张。在那段纲纪崩摧、规矩淆乱的历史中,笼罩在战争心理阴影里的社会到处弥漫着斗争文化的理念,杂说纷呈、异质共生。价值紧张就是内涵于诸种杂说异质之中,具体体现在认同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之间的紧张关系中,恰如高瑞泉所云:“哲学上有非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政治上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角关系;文化上形成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宗教上有佛(以及建立儒教的尝试)与基督教的抗衡。”[3](p13)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潮,彼此杂糅纽结,又形成了三对难以融调和的转型期社会出路的二难选项。它们是:一是进行反封建的现代性个体意识的文化启蒙呢,还是进行反帝国的民族性集体生存的政治救亡;二是在现有秩序里进行逐个形而下的问题的渐进改良呢,还是在某种形而上的主义的动员组织下,作出某种邈远的终极理想的承诺,进行毁弃现有秩序的暴力革命;三是用人文理性勾起的充满忧伤怀古的挽歌情怀去进行保守的文化续弦呢,还是用历史理性所强力支撑出的自信来进行激进的新旧置换。可以说,启蒙与救亡、改良与革命、保守与激进之间的紧张关系所构成的历史环境,是近现代文学最基本的发生及生存环境,也理所当然地构成了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最宽厚的历史天幕。 刘勰在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指出时代与文艺的紧密联系,他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4](p675)确实,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的风标。它以文本的形式、感性的形象,向历史敞开,显示那个时代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5](p793)。哪怕是“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想在象牙塔里“超跃时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5](p460),最终也不过向人们展出了彼时彼刻别样的存在状态和另类的言说姿势。这种无法超脱历史的宿命,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必然:主题和结构、题材和体裁都携带着历史的信息;这种宿命也向人们显示了一种可能:“可以观。” 曾几何时,正如王岳川所描绘,“解构主义对历史主义的清算,使得‘历史’只能以其至大无言的沉默在浮躁的文本游戏中显示着自己的身影。”[6](p394)然而新历史主义者在对二十世纪百年西学大气扬弃之后,在众语喧哗的无主题变奏中,重新发现历史那无处不在的身影,并谱出了历史与文本互文的二重协奏曲。他们视历史为泛化的文本,文本为历史的沉淀。也即是说历史是一

文档评论(0)

hs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