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目的.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教育目的.ppt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的依据与类型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和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上的总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宏观性 预期性 强制性 时代性 (三)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和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定点。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激励功能 第二,指导功能 第三,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类型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分类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 与其说教育目的受客观因素的决定,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主观的产物。因为教育目的包含教育的价值倾向性,比如稍后要谈到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在思考“教育为什么”时,总会考虑到理想的人格、对人性的假设等,这就决定了人们主观上想把人培养成具有什么规格质量的人。 比如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这些都对相应的教育目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如卢梭主张的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洛克主张的培养“绅士”的观点,也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设定。 “性善论” “性恶论” 董仲舒的“三性论” 基督教的“原罪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以最完善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社会功能学派 诺笃尔普、涂尔干等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是教育能否为社会服务。因此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教育内容与教材 教学与学习方式 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 三、教育目的的分类 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标准分类 1、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为标准分类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类 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方针、宗旨)的演变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 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解放前的教育方针 清末,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1906年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民国,1912年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1929年,国民党三大“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教育宗旨;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二)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1957年-80’s初,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形成。包括文革中的破坏和背离,以及1981年的拨乱反正。 1985年-今,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发展。包括“四有”新人要求的提出,有关法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